中国教育学刊


卷首语

  • 贯通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路向

    周海涛;

    <正>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在于构建与社会发展动态适配的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兼具本土根基与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跨进科技飞速发展、国际博弈日益激烈的新征程,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资源。伴随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领域突破性成果不断涌现,超常规提升拔尖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与跨界思维成为当务之急。

    2025年10期 No.390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教育强国建设研究专题

  • 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基础教育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的使命

    郭元祥;刘艳茹;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把“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立德树人新格局”体现了教育“三大属性”的新定位,确立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新目标,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新体系。“立德树人新格局”的本质规定性体现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阐释和应用,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高质量教材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方面,是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的基本遵循。基础教育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点,必须担负起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的使命。以提升课程思政力为战略方向、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为战略任务、以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阵地优化育人机制为突破口、以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为战略重点、以中国基础教育自主教材建设为支撑,全面开创立德树人新局面。

    2025年10期 No.390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教育强国进程中锻造人才竞争力的内涵框架、创新桎梏与跃升路径

    陈亮;张艺山;

    教育强国建设聚焦于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关键在于破解人才竞争力提升的制度性与结构性矛盾,从而释放教育强国锻造人才竞争力的正向能量。教育强国锻造人才竞争力的内涵框架,实质上是价值定位、能力重构与范式革新三位一体的有机体系。然而,在实践中出现的传统教育范式供给与数智时代创新人才需求带来的错位现象会阻碍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为解决这种创新桎梏,教育强国锻造人才竞争力需要跳出线性思维,将此过程视为协同演化的复杂适应系统,在完善差异分类培养体系、塑造教育共同体协同机制、推进数智教育范式革命以及建构发展性评价生态系统等方面重点发力。

    2025年10期 No.390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础教育资源统筹配置的强国逻辑、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向

    王兆璟;杨琳;

    基础教育资源统筹配置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支撑,以优质均衡为价值取向,深植于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整体框架之内。面对当前数智时代和学龄人口变化的浪潮,基础教育资源统筹配置内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矛盾。在迈向教育强国的征程中,基础教育资源统筹配置应遵循政治、经济、教育三重逻辑,突破“行政壁垒”“技术应用异化”“阶梯式分化”的现实羁绊,构建跨域协同治理体系、虚实融合基础教育生态和多尺度资源配置体系,开辟优化基础教育资源统筹配置的多元路径。

    2025年10期 No.390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热点问题研究

  • 科学教育支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向、逻辑演进与行动路径

    栾培中;王智超;

    在百年变局与科技革命交织的新时代背景下,科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不仅承担着夯实人才培养根基的核心使命,而且对铸就科技自强根基,进而切实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起到关键支撑作用。面对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存在的育人成效不佳、运行机制滞涩、教师队伍孱弱等现实问题,从目标逻辑、实践逻辑、发展逻辑等多元维度立体化地把握科学教育支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演进脉络,进而有针对性地从育人范式跃迁、一体化体系建设和共生系统营造等层面多维“造血”,力求为培养兼具创新精神和科学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筑基立范。

    2025年10期 No.390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种程度的财政教育经费投入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基于二者的因果推断分析

    李锋亮;刘漫卿;

    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如果存在,在当前经济发展条件下,何种程度的财政教育经费投入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已有研究发现了我国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因果关系并不清晰。利用1997—2022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修订为切入点,通过连续型双重差分(DID)模型来识别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进一步探讨最优财政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研究发现:第一,财政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能够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相较于《义务教育法》修订后政策实施强度较低的地区而言,政策实施强度较高地区的人均GDP增加显著更多;第二,财政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不但具有短期经济增长的效果,且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逐渐在高位趋于稳定;第三,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伴随着其占比的提升呈现出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非线性过程,对于占比较低的地区,应当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使其占比跨越2.79%的门槛值,而对于投入占比适中和投入占比较高的地区来说,则应当适当调整教育经费投入,使其接近4.75%,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2025年10期 No.390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治理研究

  • “特岗计划”实施二十年:历史成就、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高海冰;曲铁华;

    “特岗计划”是我国历时最长、投入最多、力度最大、辐射最广的农村教师补充政策之一,在二十年的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动态性调适与体系化运行。一方面,社会要素的有机嵌入是“特岗计划”平稳实施的逻辑动力;另一方面,“特岗计划”在动态性调适的过程中取得了师资队伍从数量增长到结构优化、教育实践从选择乡村到扎根乡土、治理过程从有序介入到协同发展的历史成就。与此同时,乡土融入与身份脱嵌的情感矛盾、追求稳定与向上流动的职业选择以及政策供给与政策执行的行为偏差仍是特岗教师“留不住”的重要原因。总体而言,当前我国“特岗计划”已逐渐形成规范化的运行体系,形成了一条具有发展性、协同性、积极性与科学性的实践路径。

    2025年10期 No.390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全面建立县域“教联体”的四重挑战与推进路径

    赵冬冬;张竹林;

    县域“教联体”是以县为单位聚合家庭、学校与社会力量的育人共同体,其意义指向人的善好培养、县域教育改进与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建立县域“教联体”的关键是让家校社育人主体“联起来”并“联得好”,然而实践中育人参与主体不能“联”、不愿“联”、不会“联”、不长“联”的境遇,衍生家校社共生体系创建滞缓、共生关系难以形成、共生能力无法适配、共生模式运营受阻等挑战,限制“教联体”的行稳致远。面对2027年所有县全面建立县域“教联体”的战略部署,扎实推进“教联体”建设要依托县域制度供给形成统一布局、搭建协同育人中心协调组织运营、强化学校主导地位深化主体履职、立足育人质效评价调适协同行动。

    2025年10期 No.390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8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学校教育信任何以可能——一个制度文化二重性的解释框架

    满莹;柳海民;

    学校教育信任作为一种中观意义上的系统信任,是公众基于社会制度与文化规范而形成的对学校教育的基本信念与价值期待。在制度文化二重性框架下,学校教育信任的产生,既源于教育与社会“嵌套”关系下学校教育的稳定性及功能性支撑,又源于从传统到现代认同的信任根基塑造。当前,学校教育信任存在专业信任弱化、制度信任缺位与道德信任衰落等现实问题。其理想图景的建构,需重审学校教育信任的制度文化根源,反思学校教育的公共性与内在品质提升,以学校教育者的专业性与道德性提升再塑家师人际信任,高标准建立协同育人“教联体”及权威社会舆论场。如此,学校教育信任将成为可能。

    2025年10期 No.390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课程与教学

  • 重新认识青少年劳动习惯:内涵、价值与培养

    牛楠森;张月;高天云;

    习惯具有触发上的内在需要性、过程上的重复练习性、表现上的自动化特征。在劳动教育问题域中,青少年劳动习惯指的是青少年受到其认同的劳动的促成长教育价值的驱动,经重复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劳动模式,主要有日常生活劳动习惯和服务性劳动习惯,多发生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青少年劳动习惯的外在价值在于深化劳动教育有效实施,内在价值在于唤醒青少年的主体意识、成就其幸福生活。基于习惯形成机制,培养青少年劳动习惯需要落实劳动习惯的目标地位,塑造青少年个体真实而切己的劳动需要,提供充足的重复练习劳动机会,建设有助于劳动习惯形成的生活微环境。

    2025年10期 No.390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跨学科学习的本质解析与实施路径——基于语义阐释与学科本质的双重视角

    邵开泽;徐猛;叶剑;

    学科知识的抽象性、知识体系的系统性、研究范式的独特性、价值取向的差异性构成了学科本质的核心维度,也形成了跨学科学习的四重障碍。“跨”具有动态越界的行动属性与静态交叉的形态属性,能为破解学科本质带来的障碍提供理论支持,为跨学科学习建立基本的行动路径。通过体现动态越界与静态交叉的情境重构、知识整合、方法运用、思维跃迁与价值统合五维路径,构建本土化跨学科学习的实施框架,实现知识活化与素养生成。

    2025年10期 No.390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美育创新发展

    钟洁;徐昊康;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新时代学校美育的创新发展应当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围绕“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三维框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美育的创新路径在于:以美育人立足传统文化中的哲思美、境界美与意象美,构建人与本我、社会及自然的和谐审美关系;以美化人聚焦审美情感的生成机制,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三阶段路径,在艺术体验中达到自由境界;以美培元指向理想人格塑造,以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人格”为典范,通过博学多思、乐学好问的多元培养模式,培育兼具知、仁、勇素养的时代新人。实践中,可通过构建“课程渗透—环境营造—实践转化”协同机制,以跨学科融合创新美育载体,整合校内外美育资源,从而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美育内涵式发展的双向赋能。

    2025年10期 No.390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小学教材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地理教材为例

    李新;孙雨欣;

    中小学教材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小学教材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中小学教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信息输入、转换、输出的系统过程与认知、情感、行为互动的心理过程相统一的双线建构过程。在新时代背景下利用中小学教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在顶层设计上明晰教材编写的方向与目标,内容选取上挖掘教材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素,深耕实践上打造教材指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堂。

    2025年10期 No.390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师专业发展

  • 师德师风建设评估:理论建构与区域实践

    娄琳琳;程红艳;

    对师德师风建设的评估诊断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模式下,我国亟待开发一套能够适应师德师风建设区域化特性的评估工具。本研究运用德尔菲法建构了以组织文化为条件、以制度规范为过程、以教师表现为结果的区域性师德师风建设评估框架,并对中部地区L县的中小学进行了第三方评估的区域实践,确证了师德师风建设评估指标的结构效度,揭示了县域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管治文化、制度冗余和效果不均等实践误区。为此,县域教育应建立多中心建设格局,把握制度限度以激活教师的道德主体性并基于情境差异提高建设针对性。

    2025年10期 No.390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教育家精神引领的教研员专业素养内涵与结构

    刘慧;袁培丽;宋萑;

    教研员是教研工作的中坚力量,是实践型教师教育者的重要组成,更是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少数”。教育家精神对教研员具有政治、道德、专业、信念四重引领作用,明确和建构教育家精神引领的教研员专业素养的内涵与结构是贯彻落实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的内在要求。本研究基于文本分析法、质性访谈法等,从政策、理论和实践三方面分析了教研员作为教学研究者、专业领导者、知能转化者、多维协调者的核心身份,并建构了包含“知识—能力—品格”三个维度的教研员专业素养模型,对于指导教研队伍建设,助力教育家精神在教研队伍中的落实与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10期 No.390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教师区域研修共同体建设的价值逻辑、实践难点及推进路径

    张绍清;黄茜;

    乡村教师区域研修共同体建设具有激活教师发展集群效应的基础性价值、推动校际资源协同共享的生成性价值以及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的增值性价值。然而其实践却面临多重困境,主体动力层面存在教师参与内驱力不足与专业愿景分化的结构性矛盾,资源配置层面呈现优质资源匮乏与乡土资源开发滞后的双重制约,机制运行层面遭遇评价体系不完善与保障机制缺失的系统性梗阻,文化融合层面面临合作文化缺位与乡土认同弱化的生态性挑战。为此,需从主体驱动、资源整合、机制优化与文化培育四个维度协同推进,通过激发教师主体意识增强内生动力,整合乡村教育资源构建共享平台,完善运行保障体系提升管理效能,培育乡土文化认同营造合作生态,最终形成适应乡村教育特质的研修共同体发展新模式。

    2025年10期 No.390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中小学教科研

  • 识中国字 养中国气:小学语文汉字教育的价值探析与实践路径

    徐艳;

    汉字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当前小学语文汉字教育存在的功利化、工具化及碎片化问题,应以“破功利之弊,立文化之根”为宗旨,系统探索汉字教育的文化育人功能与根性价值。汉字不仅是语言符号,更是中华文化基因的载体,承载着民族思维、审美与精神认同。经过市域层面十余年的实践,构建“发现汉字”教育体系,凝练“识中国字、养中国气”的育人主张,并开发三大创新样态:同步教材的文化读本《字说字画》、整合课堂模式“字在语文”及数字化平台“字在乐园”。通过区域联动机制推动汉字文化节等实践活动,强化儿童对汉字的文化体验与认同,提升汉字教育的文化厚度与育人效能,为语文核心素养落地及文化传承提供理论参照与实践方向。

    2025年10期 No.390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广告图片_作品欣赏

  • 星之火

    赵起超;

    <正>作品说明:旋律线条优美灵动,音符的巧妙编排如同闪烁的星火,传递出希望与活力,引领听众沉浸于富有诗意与激情的音乐世界,感受音乐带来的独特魅力与精神力量。旋律似点点星火,灵巧跃动,虽个体微小,却蕴含蓬勃力量。音符流转间,传递希望与勇气,如星火可燎原,唤起内心深处对光明与美好的向往,引领听众在音乐中感受那份坚韧与梦想。

    2025年10期 No.390 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广告图片_广告·书评

  •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路径探索——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青年教育管理研究》

    马文慧;

    <正>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也在不断变化。如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一代,是高校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笔者在开展2025年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伦理学视域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GJX25D1329)过程中,深度学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青年教育管理研究》一书。该书通过深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个基于传统文化的素质教育路径。

    2025年10期 No.390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媒体时代的影视美学多维审视——评《影视美学通论》

    马兢;

    <正>在新媒体时代,影视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信息、文化和情感的载体。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多元化,影视作品的美学呈现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手段和理论框架。影片的视觉语言、叙事技巧以及文化内涵,在数字化时代得到了全新的阐释和扩展。《影视美学通论》一书作为一本多维度探讨影视美学的著作,不仅深刻回顾了电影的历史演变,也深入探讨了电影艺术在当代文化理论中的地位。

    2025年10期 No.390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城市景观雕塑的功能诠释与设计方法论探究——评《城市景观雕塑设计》

    丁为;

    <正>城市景观雕塑不仅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还是一种凝固在空间中的文化语言,既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也映射着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在当代城市规划与公共艺术领域,景观雕塑的地位愈发重要,它不仅回应了视觉审美的需求,更体现了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笔者在开展2023年度重庆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新重庆城市雕塑设计的探索”(项目编号:23QN04)过程中,深度学习了《城市景观雕塑设计》一书。

    2025年10期 No.390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现代舞蹈表现力的多维解析与舞台艺术升华——评《现代舞蹈美学及表演艺术研究》

    陈安男;

    <正>现代舞蹈作为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打破了传统舞蹈的束缚,强调个性与自由的表达,逐渐成为全球艺术舞台上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它不仅融合了身体、情感和思想的多重元素,还在不断的创作与演绎中展现出愈加丰富的艺术魅力与表现力。《现代舞蹈美学及表演艺术研究》一书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现代舞蹈的美学特性、表演理论与创作实践,不仅揭示了现代舞蹈的独特表现力,还详细阐述了现代舞蹈在各类舞蹈形式中的影响与革新,呈现了一个全面、立体的现代舞蹈世界。

    2025年10期 No.390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创造学的“内圣外王”之道——评《中西会通创造学:两大文化生新命》

    张春楼;

    <正>瞩望新轴心时代,文化会通已成主流。刘仲林教授的《中西会通创造学:两大文化生新命》一书突破了“全盘西化”与“固守传统”的二元困境,构建了独特的创造学理论体系,更探索出一条“内圣外王”的文化创新路径,为当代中国学术的原创性发展提供了重要范式。西方创造学以实用技法为特征的“外学”传统,虽推动技术创新,却在工具理性扩张中陷入韦伯所谓的“理性化铁笼”—将创造简化为技术操作,忽视创造者的精神境界。

    2025年10期 No.390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之路——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基于教师专业成长实践性的分析》

    陈萌;

    <正>在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培训的目标早已不再局限于知识积累和技能提升,而是日益聚焦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如何从教师个体发展出发,构建更加贴近教学实践、满足教师成长需求的培训模式,成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改革的重要命题。笔者在开展2023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小学教师培训一体化设计模型建构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3SJYB2000)过程中,深度学习了《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基于教师专业成长实践性的分析》一书,深受启发。

    2025年10期 No.390 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琴键上的家国与思政教育的诗意共鸣——评《中国钢琴音乐审美与文化》

    毕汉辰;

    <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乐章中,中国钢琴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奏出文化自信的时代强音。《中国钢琴音乐审美与文化》一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与精巧的审美剖析,展开一幅中国钢琴音乐百年发展的壮丽画卷。它不仅是一部深入浅出的音乐鉴赏指南,也是一部蕴含深厚思政教育潜能的重要著作。全书结构严谨、脉络清晰。书中从“钢琴传入中国之路”的历史钩沉开始,细致梳理了这件西洋乐器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的过程,尤其着重阐述了钢琴音乐在上海这个中西文化大熔炉开枝散叶的路径。

    2025年10期 No.390 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以宫廷戏曲洞察清代政治文化——评《制度·文本·演剧:〈昭代箫韶〉与清代宫廷戏曲研究》

    孙立群;

    <正>宫廷戏曲从来不是纯粹的娱乐,而是权力编织的锦绣华章。《制度·文本·演剧:〈昭代箫韶〉与清代宫廷戏曲研究》一书以清宫大戏《昭代箫韶》为研究对象,通过制度、文本与表演三重维度,揭示了戏曲如何成为清代政治文化的特殊表达。该书在文献发掘、理论阐释和跨学科视野上的开拓,使其成为清代宫廷戏曲研究领域的重要著作。

    2025年10期 No.390 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项目式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探究——评《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思与行》

    戴波;

    <正>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在中学教育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思与行》一书聚焦于这一议题,通过系统地阐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理念与实践,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思路。该书深入探讨了项目式学习、STEAM教育理念、情感教育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结合实际的教学案例,展示了这些方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

    2025年10期 No.390 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以关键类型为钥开启电影史大门——评《读懂电影:塑造世界电影史的51个关键类型》

    刘翔宇;

    <正>电影艺术自诞生以来已有百年历史,在这光影交错的发展长河中,电影类型的演变就像是时代发展的标志,既能够体现出技术的发展进步,也映射了社会思潮的变化。而《读懂电影:塑造世界电影史的51个关键类型》一书,就如同一个电影艺术发展史宝典。该书立足独特的类型学视角,将散落于艺术史长河中的“电影珍珠”拾取串联,向世人展现了一条绚烂的电影艺术文明之链。

    2025年10期 No.390 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清代山水画构图解析在高校创作课中的实践价值——评《清代山水画的解析和临摹》

    张瑞;

    <正>清代山水画是我国绘画艺术发展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构图法则与笔墨应用中蕴藏着三百多年的文化积淀与艺术智慧。《清代山水画的解析和临摹》一书系统梳理了清代山水画的艺术特征,尤其关于山水画的构图处理,在传统画论的基础上将其提炼为具备实操性的教学体系,为高校山水画创作教学提供了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价值的参考。

    2025年10期 No.390 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文艺复兴到现代舞台:美声流派与演唱技巧的演进探讨——评《美声的理论与技巧研究》

    王晓晴;

    <正>美声唱法作为西方音乐中的一种特殊的演唱形式,自文艺复兴时期起源后,在巴洛克及浪漫主义时期达到了顶峰,直至今天多元化舞台的呈现,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与不同时代的审美紧密相连。《美声的理论与技巧研究》一书以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学术框架,梳理了美声唱法从起源至今的发展脉络。美声唱法始于对宗教音乐中清晰的咬字及牧歌音乐中抒情表现的追求。因此美声艺术的源头,还需要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北部的牧歌音乐谈起。

    2025年10期 No.390 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当代绘画的审美困惑与价值锚点——评《绘画艺术与美学研究》

    王作川;

    <正>中国绘画艺术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无论是远古时期的岩画,还是文人雅士的诗意水墨,始终秉持天人合一的哲学内蕴,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审美体系。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艺术思潮传入,对我国的艺术文化带来很大影响,尤其是西方绘画艺术中的解剖学、透视学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绘画艺术与美学研究》一书立足于广阔的艺术视角,梳理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揭示了中国画艺术的审美特征,还深刻剖析了西方写实主义及其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艺术观念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展现出中国绘画艺术基因的坚韧与独特的同时,也暴露出在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绘画艺术传承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2025年10期 No.390 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制度与观念的百年博弈——评《中国素描史·史论卷》

    吴扬;王晓辉;

    <正>在现代美术教育的谱系中,素描长期占据着一种基础性地位。作为一种源自西方的造型艺术形式,其在中国的引介、传播、改造与论争,构成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一条独特而关键的线索。吴宪生的《中国素描史·史论卷》正是在此背景下筹划编纂,以开阔的视野与翔实的史料,系统性地梳理了素描艺术在中国从晚清至今的发展脉络。该书的核心观点在于,素描在中国的历史,并非一部纯粹的技法演进或风格流变史,而是一部深度嵌入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转型进程的制度建构史与观念论争史。

    2025年10期 No.390 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伦理困境与应对策略——评《第四次教育革命: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教育》

    李京杰;

    <正>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度变革教育领域的生态模式,高校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作为技术与艺术融汇的前沿区域,面临着过去从未出现的机遇与挑战。《第四次教育革命: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教育》一书从宏观维度探讨了人工智能对教育模式、内容和伦理的颠覆性影响。该书不仅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技术变革的理论框架,还为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未来的发展指明了路径。同时,该书更进一步指出在技术狂欢的掩盖后,高校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正落入创作主体性不明、版权争执频繁以及价值导向失调等伦理困境。

    2025年10期 No.390 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路径探讨——评《多维视野下高职英语教学研究》

    李璇;

    <正>在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加速与产业需求升级的双重驱动下,高职英语教学正面临结构性转型挑战。随着“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的深化,需积极探索高职英语教学改革路径,响应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内在诉求,培养高质量职业技术人才。《多维视野下高职英语教学研究》一书立足于全球化背景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通过跨学科理论整合与实证分析,深度剖析了高职英语教学的生态结构、认知机制、建构逻辑与职业导向特征。

    2025年10期 No.390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数字技术融入音乐创作的探索——评《数字化电影音乐创作研究》

    康炜;

    <正>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音乐创作领域,重构着艺术表达的逻辑与边界。从电子合成器的音色实验到人工智能算法的作曲实践,技术迭代不仅拓展了声音的可能性,还颠覆了传统创作范式,这一进程既是对音乐本质的数字化解构,也是对人类感知维度的技术性延伸。《数字化电影音乐创作研究》一书立足于当代影视工业技术革新背景,以技术演进为逻辑主线,首章梳理电影音乐技术发展脉络,从早期机械录音到空间音频技术的突破,最终聚焦数字技术引发的创作革命。第二章通过功能维度解析,阐明数字时代电影音乐在叙事建构、情感渲染及沉浸式体验中的多维作用机制。

    2025年10期 No.390 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广告图片_课题风采

  • 戏曲美学视域下徽州经典戏曲的动漫化表达与传承

    吴杰的;

    <正>课题调研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需系统提炼其文明精髓与当代价值。动漫作为数字时代文化传播的新型载体,在青年群体中具有显著渗透力,为传统文化现代化表达提供了技术路径。然而,传统徽州戏曲受娱乐方式多元化冲击及自身传播局限,渐趋远离大众生活;国内动漫创作则存在本土文化关注不足、模仿抄袭频发、民族风格缺失等问题。基于此,该课题聚焦徽州经典戏曲与动漫创作的融合路径,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及实践创作展开实证研究。

    2025年10期 No.390 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抗战时期湖南地域美术教育及其演变探究

    何惠;邵欣;

    <正>课题调研情况抗战时期是湖南地域美术教育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抗战初期,华北与江南大部分国土沦陷,迫使沦陷区大量学校内迁至湖南偏安之地。聚焦抗战时期湖南地域美术教育历史及其演变,对战时美术院校在湖南的迁徙路径、办学模式、教育理念、师资构成及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搜集整理湖南省抗战美术教育相关档案、教学资料和师生创作等一手资料,厘清战时在湘美术院校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和抗战宣传中的关键作用,总结战时教师坚守教育阵地、创新教学方法,将美术创作与抗战救亡有机结合的历史经验。

    2025年10期 No.390 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社会网络分析下外语共享调节学习评价框架构建

    李思瑶;张彧;

    <正>课题调研背景共享调节学习(以下简称SSRL)是指学习者根据学习目标构建学习计划并监控实施进程的调节过程,旨在通过群体互动来实现认知、动机与情绪的协同调节,与外语学习的社会性本质高度契合。社会网络分析则是一种常用于教育教学技术语境下的分析工具,能够用以揭示学习者在互动网络中的角色定位、信息流动等特征,并为解析共享调节过程提供一定实证视角。

    2025年10期 No.390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职业教育中德育测评的理论与实践

    肖永辉;邓澧雨;

    <正>课题调研背景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随着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加速,当前职业教育德育测评暴露出诸多结构性矛盾。从现实困境看,社会认知偏差导致部分院校将技能培养置于首位,企业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状况满意度不高;德育测评体系同质化倾向严重,部分院校直接套用普通教育模式,缺乏对职业场景中“安全伦理”“质量意识”等特质的评估;

    2025年10期 No.390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