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明远;2006年03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邵晓枫;廖其发;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指教育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
2006年03期 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34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3 ] |[阅读次数:0 ] - 张秋玲;
“主导主体说”科学辩证地阐释了教学特殊认识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从目前的一些观点来看,对之还存在着误读和曲解。对“‘主导’与‘主体’所属范畴不同”、“师生关系是一个动态转换过程”、“主导主体说是时代的产物”等质疑进行辨析,有助于提高理论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使之得以丰富和完善。
2006年03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1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0 ] - 鲍传友;邓涛;
公共性是义务教育的基本属性。义务教育公共性的体现是衡量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准。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市场的竞争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多元化发展使义务教育公共性面临新的挑战。保障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务教育公共性的实现不仅需要加强政府责任,更需要政府转变职能,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义务教育发展新机制。
2006年03期 10-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8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廖军和;
近年来国内兴起的儿童“读经”热引发了学界广泛的讨论,支持和反对的双方基于自己坚持的理论基础和文化立场各抒己见。这体现了我国当前学术界和教育界具有较为宽松自由的舆论和学术环境;整个讨论客观上有助于人们理性对待儿童“读经”现象本身,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006年03期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1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丁鸣江;袁家良;2006年03期 18+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尹晓敏;
在当前施行教师聘任制的过程中,教师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值得充分关注。保护聘任制下的教师合法权益需要系统地构建教师权益的保障机制,具体包括:完善具体立法、规范学校聘任权的行使、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制度、重视教师的培养发展、建立规范化的解聘制度、妥善分流安置落聘教师、畅通教师权利的救济路径等。
2006年03期 19-2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7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苏静;檀传宝;
在信息时代,未成年人的关怀品质现状令人担忧。学校德育应引导未成年人学会关怀与被关怀,培养其关怀品质。关怀品质的培养是一个从关怀情感的唤醒到关怀认知和判断的形成再到关怀践行的过程。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是关怀品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关怀敏感性是其情感条件;移情力、反应力和沟通力是其能力基础;道德勇气和意志是关怀品质养成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关怀型教师的榜样作用以及关怀型学校文化建设是关怀品质培养的外部影响源。
2006年03期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1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0 ] - 戴锐;吴树烈;
社会实践既是德育的途径,也是多种经由实践的德育方法的集合体。它是政治与道德知识的检验场和强化途径,是德育所传导的积极精神的载体,是德育对象形成道德体验和适应社会角色的方式。作为德育途径、方法的社会实践,要克服参与机会上缺乏全面性、公平性和效果上的形式主义等缺陷,必须在正确理解“社会实践”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的前提下,全面调整其操作形式,注重目标、活动区域和具体形式与学生所处学段相适应,确保学生的自主性、平等性以及教师的主导性和实践的方向性。
2006年03期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7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王健;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互联网飞速发展,网民人数以几何级数递增。在传统德育急需走出困境、网络不良影响日益凸现、传统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作用弱化的背景下,网络德育应运而生。网络德育是教育者以网络为载体,以自我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全体网络受众,施加德育影响,培养具有较强道德判断力与选择力、符合社会发展与道德要求的现代公民的一切活动的总和。网络德育的提出是德育主动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2006年03期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9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王元京;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着力从管理体制、有序投资、多元化主体参与、政策保障等方面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
2006年03期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6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何奕飞;
区域内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促进社会公平的主要因素。我国现阶段教育经费投入总体不足,有限资源又相对集中在城市,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面临较大挑战。面对这种情况,地方教育科研机构如何充分发挥职能,促进城乡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2006年03期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7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邓玉明;李国华;
课程回归生活应回归学生真实的生活而非虚假的生活;回归儿童生活而非成人生活;回归学生熟悉的大众生活而非陌生的特殊生活;回归有价值的文明生活而非无意义的庸俗生活;回归流畅的有序生活而非杂乱的无序生活;回归蕴含生命意义的生活而非肤浅空洞的生活;回归完整的多元生活而非狭隘的单调生活;回归丰富的个性化生活而非呆板的模式化生活。
2006年03期 44-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6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王宪廷;2006年03期 47-4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5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陈运保;
教学具有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特点。在复杂而多变的教学情境下,教师应运用复杂性思维正确认识教学的生成性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制订指导性计划,在教学现场进行决策,确保教学的生成性是理性的而非随意的。
2006年03期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7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董素艳;
适时有效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的提问决定着学生思维的方向和思维的深度。掌握提问原则、把握提问时机和讲究提问方法,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006年03期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1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0 ] - 倪高武;
在学校,确实存在着一些学习成绩较差、思想品德或心理不良的“问题学生”。产生这类学生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学生本身,而是由于学校、家庭、社会的不良影响和教育方法失当。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从学业、心理、人格等方面对“问题学生”进行理性分析,施以传统的人文关照和道德理念教育,给予学生以挚爱、宽容、理解、尊重、欣赏和引导,与学生平等相处、真诚对话,使之自信、自尊和自强,“问题学生”将不再成为问题。
2006年03期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25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0 ] - 张颖;2006年03期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1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邢秀凤;
“对话式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操作模式,它以“对话核心主题”为中心点,以“对话分主题”为线索,以“对话依托点”为具体内容,由“点”拉“线”、由“线”画“面”、由“面”及“点”地构建“预习与交流→确定对话核心主题→引出分主题→借助对话依托点阐述分主题→整合分主题回归核心主题”的基本框架,因其为课堂提供了良好的对话场境、以文本为主要对话依托点、围绕主题开展对话、注重思想和情感的提升而成为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有效平台。
2006年03期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7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张亚静;
数学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学的文化价值在于:可以帮助人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事物,更好地适应社会与日常生活;可以促使人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有效地进行表达和交流,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使人在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客观事物的基础上逐步加以概括,形成模型、方法和理论;可以培养人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可以培养人的辨证思维能力,使之能够更全面地看待事物;可以培养人的高尚的审美情趣,使之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结构。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将为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6年03期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28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3 ] |[阅读次数:0 ] - 韩志安;2006年03期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4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郝明君;靳玉乐;
当代教师文化可分为隔离型与合作型两种文化形态。在社会转型期,教师价值观念的碰撞、冲突推动了教师文化的变革:从文化“自在”到文化“自为”;从隔离型文化到合作型文化。当代教师文化的变革为重建教师文化提供了有益思路。
2006年03期 70-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20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4 ] |[阅读次数:0 ] - 徐廷福;
在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中,传统师德向教师专业伦理过渡非常必要。我国的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应当突出教育服务这一核心理念,通过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提升服务品质等,促进我国传统师德向专业化时代所要求的教师专业伦理转化。
2006年03期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5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徐玉玲;2006年03期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方檀香;2006年03期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3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