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邬志辉;李涛;周兆海;
农村教师津补贴是对在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地区工作的农村教师的经济补偿。我国许多农村地处边远、条件艰苦,工作和生活环境较差,对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给予津补贴是公平正义的体现。从已经实施农村教师津补贴政策的107个地区来看,津补贴政策的实施范围、实施对象、发放标准、类别与分档、支出渠道、经费承担等有许多不同。我国应以国家名义设立艰苦边远地区农村教师津补贴制度,使同等条件的艰苦边远学校的教师同贴;科学区分农村学校及所在市县的艰苦边远程度,大幅度提高津补贴标准;各级政府分类按比例承担相应经费,确保农村教师津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委派专门机构开展调查研究,切实提高政策设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012年11期 No.235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15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刘优良;
政府发放教育券是一种向学生而非向校方提供教育公共资金的政策安排和融资机制,其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竞争以及教育选择权等理念。南京市幼儿助学券政策在推进幼儿教育改革方面花了很大心思,它彰显了以人为本、普惠于民的价值诉求,打破垄断、促进竞争的价值诉求以及增强回应、满足需求的价值诉求。为解决幼儿助学券政策可能存在的问题,避免实施中遇到风险,南京市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政府资助政策,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形成一个以普通教育凭单为基础的配套互补混合资助体系,体现对入学机会公平、地区均衡等问题的关注。
2012年11期 No.235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强;
基于对来自浙江、四川、山西不同类型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发现,生源均衡是治理择校最关键的机制,师资均衡是最直接的治理机制,管理团队均衡是最持久的治理机制,弱区建名校及设施均衡是最基本的治理机制。同时,利益相关者对5种6项择校治理机制的支持度由高到低依次是设施均衡、团队支教、弱区名校、招考配额、教师轮换、生源摇号。5种择校治理机制各有利弊,各地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择校治理机制,以提高其实施效果。
2012年11期 No.235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伍宸;洪成文;
异地高考现象的存在既是行为主体对客观现实需求的反映,也是对现行高考制度安排不合理之处无声的"反抗"。异地高考现象之所以受到全社会广泛的关注,是因为其对我国现行高考制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伴随异地高考现象出现了不可回避的投机、腐败等行为。异地高考现象的出现既有现实必然性,也有因为制度设计不合理等原因而诱导的偶然性。基于新制度主义的视角,为了避免异地高考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应该构建异地高考制度,以更好地保障高考选拔人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
2012年11期 No.235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45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0 ] - 郝文武;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和弊病,减轻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是当前社会各界的强烈呼声。学生的学业数量与学业难易程度紧密联系,因此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研究。形成合理化学生学业量度必须有衡量学生学业量度的科学依据和评价学生学业量度的科学方法,必须分析影响学生学业量度的主要因素,形成科学合理的有效教学方式。
2012年11期 No.235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9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曾水兵;
问卷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生在国家归属感上体现出矛盾性,民族历史文化认同一定程度上弱化,以政治价值观为重要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低效,迫切需要加强中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中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在内容上要以民族历史语言文化认同教育和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认同教育为重点,在方法上坚持课堂知识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多渠道渗透和多手段运用相结合、日常仪式教育和重大社会活动教育相结合。
2012年11期 No.235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8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1 ] |[阅读次数:0 ]
- 谢文庆;
作为家校合作的主要形式,家长委员会已经在许多学校建立并得到国家政策支持。但它的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并未得到保证,难以体现其合法性、能动性、公平性、自主性,导致其主体性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有权利主体间的张力、民主制度的缺失、教育的专业性、家长委员会的自我遮蔽等。要改变这一现状,家长委员会必须由他主走向自主,创新模式改变利益主体,完善法规明确身份主体,规范运作凸显自我主体,加强引导规范利益主体。
2012年11期 No.235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5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7 ] |[阅读次数:0 ] - 张爽;
无论是"在家上学"现象还是备受关注的校内教育公平问题,都昭示着当前同质化特征明显的学校教育面临着多样性的挑战。多样性是现代多元社会及学校的内在属性,是有关价值观的问题。最好的学校应该和最好的家庭相似,值得生活在其中的所有成员珍视。在这个过程中,校长的责任是凝练"家庭和共同体"的价值观,并提出与此内在一致的行动策略。
2012年11期 No.235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谢玉兰;阳泽;
中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能促进学生与学校良性互动,在学校专心努力学习,与同学、教师建立良好关系;有利于教师轻松教育引导学生发展。运用周记叙事法对55名初一学生进行学校归属感调查发现:自我概念在中学生学校归属感形成中起着内部导向作用;与同学、教师的关系是影响中学生学校归属感形成的重要人际要素;良好的班集体以团体接纳的形式对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有明显影响。
2012年11期 No.235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6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0 ] - 许崇文;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彰显学校特色,让教育回归本原,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使命。日照第一中学以特色创建为目标,在继承和弘扬学校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精心培育"和·容"文化,以"和·容"文化为引领,创新开展"师生成长共同体"课题研究,回归"师生共同成长"的学校教育本原,逐步形成"师生共同成长,人人追求卓越"的和谐教育特色。
2012年11期 No.235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沈成林;于泽元;
<正>学术界谈论有关课程的话题时,往往集中在国家和学校两个层面,区域所能够发挥扮演的角色往往被忽略,或者在更多时候,区域被视为一个下达命令的渠道或者工具,并没有被纳入到课程建设的主体范围内。事实上,我国教育采取的是国家统一管理下的区域分块管理模式,区域能
2012年11期 No.235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6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正>我国新课程改革确立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处在国家与学校中间的地方一级,在区域学校课程领导与管理中,究竟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该发挥怎样的主体性作用?这是许多地方在推进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2012年11期 No.235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罗虹;
<正>幼儿园课程变革的动因可以分为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两方面。无论是在何种动因下的课程变革中,课程专家都发挥着很大作用,主导着课程变革的方向和程度。当前,面临竞争和发展的压力,很多有条件的幼儿园都渴望主动变革,但是受自身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的限制,大多会邀请
2012年11期 No.235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丹;
<正>近几年,我国不少地方兴起一股学校文化建设之风。在一定程度上,文化建设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有助于学校成为区域乃至全国的名校。然而,有些学校的文化建设并未真正落实到课程上,文化并未在学校扎根。重庆市渝中
2012年11期 No.235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汪洪;
<正>笔者认为,学校应结合自身基础和条件,坚持"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思路,即"教育理念为魂、整体课程建设、注重高效课堂创设"的方式,来逐步推进学校的良性发展。一、中学课程建设的问题及意义(一)中学课程建设的问题第一,国家课程的强硬。一直以来,我国采用
2012年11期 No.235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桑青松;卢家楣;
课堂学业情绪是青少年学生在课堂学习情境中产生的与学习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近年来逐渐成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热点。课堂学业情绪研究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和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价值。青少年学生课堂学业情绪既受制于个体自我认知和成就目标等因素影响,又受制于教师、教育情境、教学内容等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且环境因素通过自我认知起作用。结合课堂学业情绪的特征和功能,培养青少年学生积极课堂学业情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2年11期 No.235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李育球;
全人课堂即促进师生的身体、心理、社会和灵性发展的课堂。全人课堂的身、心、社、灵四维分别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和外在的功能性价值,并相互促进,和谐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身体之维包括身体的教育化和教育的身体化;心理之维包括心理的教育化和教育的心理化;社会之维包括课堂的社会化和社会的课堂化;灵性之维包括心灵的教育化和教育的灵性化。
2012年11期 No.235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杨骞;
对于国家课程改革在学校中得以落实与学校实施自身的课程变革,校长的课程领导至关重要。新课程改革在学校层面反映出来的问题,包括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学校缺乏课程领导,尤其是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欠缺。校长要历练自身的课程素养和课程领导能力,统领和规划多层次、多类型的学校课程,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教师要树立科学的现代课程观念,不再是单纯的课程执行者,而应该不断地实现课程创生。着眼于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校长要与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形成共同体,着力科学、合理研制和开发校本课程,建构一个立体化的学校课程体系。
2012年11期 No.235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5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丁林兴;
高生生涯教育应正确处理好五对关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特征的稳定性与以学生阶段性发展为特征的变动性之间的关系;以生涯教育课程或主题性教育为内容的专题性与生涯教育弥散在学校教育生活各方面的渗透性之间的关系;以学习生涯教育理论为主体的理论性与以了解社会现实、解决生涯规划实际问题为旨趣的实践性之间的关系;生涯教育中教师的指导性作用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之间的关系;生涯教育的共性与各学校生涯教育的个性之间的关系。这五对关系是高中生涯教育的基本原则。
2012年11期 No.235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