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刊


  • 贯彻“三个面向”指示的回顾与思考

    袁采;

    <正> 1983年10月,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光辉题词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们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示为思想武器,从上海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改革,推

    1993年05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改革

    周鸿;

    <正> 邓小平同志十年前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对于当前适应社会现代化需要、深化教育改革、扩大教育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尤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题词中首要的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这既要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又要求教育自身现代化的转型变革,从而更快更好地

    1993年05期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耐人寻味的数字

    <正> 《中国青年报》披露:迄今为止,全国用以救助失学儿童和创办“希望小学”的资金为2000多万元,相当于建一座中档宾馆的钱。可我国去年公费请吃的款额竟高达800亿元。

    1993年05期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三个面向”与学校教育体系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恽昭世;

    <正> 1981年,上海师大教科所接受市府教卫办的委托,在市教育局和上海师大直接支持和指导下,开始了为面向21世纪对传统学校教育体系进行整体性改革的历程。1983年邓小平同志对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研究的方向更加明确了。12年的研究使我们对“三个面向”的内涵与意义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1993年05期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坚持“三个面向”积极发展电化教育

    马成杰;

    <正> 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题词其核心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现代化,意味着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为只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才能把握和落实“面向现代化”。教育面向现代化主要是满足四化建设的需求,适应21世纪科技与人才竞争的新形势,为各条战线培养大批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具有现代意识,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有精良素质的人才。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逐步实现教育自身现代化。

    1993年05期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张健;

    <正>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我认为是很重要的。按我个人的理解,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大致上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二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优秀文化传统: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现代优秀文化传统。远在55年前,毛泽东就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我认为毛泽东在半个世纪以前的论述,对于今天我国人

    1993年05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略论 东方传统伦理道德教育

    吕同舟;

    <正> 所谓东方传统伦理道德是指以中华文化为依托,以儒家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融合道家、佛家道德规范和东方民族的传统习俗而形成的一个体系庞大、德目完整的伦理道德教化体系和价值行为标准。东方传统伦理道德历史渊源流长,作用范围广泛,它跨越了东方国家几千年的历史,覆盖了整个华人文化圈,并且辐射、渗透到印度文化圈和中亚文化圈。

    1993年05期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生态教育

    方创琳;

    <正> 生态教育是人类本着维持地球生态持久文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长远宿愿,采取多种教育手段,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自觉和生态能力的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世界人口的急剧膨胀,人类再也难以吞噬生态失调的苦果。特别是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空前放大了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力量,同时也空前放大了人类破坏生态和毁灭自身的力量。结果是,资源迅

    1993年05期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8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论“疑”

    徐建龙;

    <正> 古今中外很多有识之士,他们从不同的领域对“疑”在科学认识、科学创造、科学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了精辟的论述。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提出了科学动力学模式:P_1→TT→EE→P_2……即问题→试验性理论→排除错误→新的问题……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样重要;大数学家希尔伯特认为,一门科学分支有没有生命力就在于它能不能提出大量的问题;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认为,打开一切科

    1993年05期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具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思想

    <正> 我校广大教师在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示精神的指导下,在总结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博采中外教学论之长而创造出“五以”教学思想。这一教学思想经历了我校13届教学百花奖竞赛活动的检验和发展,现已被我校广大教师所接受,成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附中特色的

    1993年05期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小学课堂教学整体优化初探

    马云鹏;

    <正>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最经常、最主要的途径。深化学校整体改革,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全面提高小学教育质量。教学过程的优化,就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制定并实施一种工作方案,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优化的标准有两条,一是时间消耗的标准,一是效果和质量的标准,即在不增

    1993年05期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以教学因素的最优联系求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顾贞珍;王立根;

    <正>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其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因此,抓好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是学校整体改革的一个关键。本文仅就优化教学因素的联系,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方面的问题,进行些探索。一原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两条标准:“根据培养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条件来制定一个最好的教学方案,然后灵活而机动地执行方案,以期在规定限度的时间和精力内取得最可

    1993年05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充分发挥复式教学中的自学优势

    吴建琛;

    <正> 复式班教学与单式班教学相比较,在学生自学方面占有很大优势,即复式班学生比单式班学生的自学机会多,自学时间长。正确认识复式教学中的自学问题,并充分运用和发挥复式教学的自学优势,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复式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以供讨论。众所周知,在复式教学中,一个教师要在同一教学时间内和同一教室中,对两个或两个

    1993年05期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社会人际关系现状调查表明教师是最可爱的人

    <正> 由《三月风》杂志和中国人民大学舆论所主办、上海“霞飞”日化厂和中央电视台总编室协办的我国首次社会人际关系现状全国性抽样调查显示,在19类社会人员公众形象中,受社会好评率最高的是教师,占85.1%。

    1993年05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谈谈语文课的“目标教学”

    高文章;

    <正> 近年来,不少地区学校都移植借鉴布卢姆“掌握性学习”中“目标教学”的理论。下面我想谈谈语文课“目标教学”的定标、达标、测标问题。一、制定教学目标,实施单元教学教学前,教师首先制定教学目标,这是布卢姆“掌握性学习”理论的重要观点。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对教学评价的依据。每一堂课、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都是完成教学大纲的具体化。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思想性、社会性和

    1993年05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试论我国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创新——兼评南京师大编《农村教育学》

    黄中益;

    <正> 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书中对科学分类时,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至今已370年了。现在教育学已发展成为拥有众多学科的教育科学。在这个学科群中,最年轻的是农村教育学,它是本世纪80年代末期诞生于中国的。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其农村教育范围之广、对象之多、难度之大,居世界之首。早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不少忧国忧民之士就开展了乡村教育运动,但未形成教育科学的理论体系。80年代,我国农村的历史性变革推动了农村教育的整体改革。教育改革的实践强烈地呼唤教育理论的指导。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和教育系编著的我国第一部《农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11月版),

    1993年05期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德”的内容结构与层次的思考

    檀传宝;

    <正> 一、“德”的内容规范的历史与现实教育应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已经构成了教育理论界的一大共识。但是,与智、体、美三方面相对存在且居首要地位的德育之“德”的内容应包含哪些要素,如何规范,目前仍无定论。关于“德”或思想品德的内容规范,在教育史上有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进程。古代的教育家们虽然观点不一,但大多偏重于把“德”归结为“品德”或“道德品质”。孔子主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孟子则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设立学校的目的在于

    1993年05期 50-5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次数:5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教学关系陷于困惑的认识误区探索

    于珍彦;

    <正> 在对教学关系这个教学论核心问题的研究上,无论是早期“教师中心说”和“学生中心说”的更替与变换,还是后来“主导主体说”和“双主体说”的相继提出,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仍然是争论不止,这就不能不使教改实践总是陷于困惑。那么,造成教育界这种长期争论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本文主要借助于人的意识疏忽机制来加以反思,试就人们对教学关系陷于困惑的认识误区做如下几点探索。

    1993年05期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要培养学生做现代的中国人

    黄诚;陈兴仕;

    <正> 我校是一所有着80多年历史的老学校,建国以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我校先后进行过一些教改实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后,我们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开展学校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着重就如何培养2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一课题进行探索,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水平跨上一个新台阶。一、适应“三个面向”需要,培养现代中国人首先,我们认识到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和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如果依旧满足于培养知识型人才,热衷于考试的高分数,已远不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学校不仅应

    1993年05期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实施活动课程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刘育芝;关丽贤;

    <正> 我校进行的素质教育实验,围绕“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一育人目标,进行了课程结构改革,将活动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抓对活动课程认识的提高我校开设活动课程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对活动课程的认识是在教改实践中不断提高的。自1978年恢复实验校开始,我校就建立了近20个课外活动小组。它的宗旨是把全校各方面有特长的学生集合起来,集中训练,参加各级演出与比赛。因此,这些活动只是使少部分学生的某一方面的素质有所提高,而不是使

    1993年05期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创立“乐学、会学、能创”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李显文;王平;

    <正> 在我校开展整体性的改革实验中,我们创立了“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教给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强化思维训练,使学生能创”的教学模式。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 1、加强教学形象化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从各学科教学目的出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直观形象手段,创设易于对学生的感官形成刺激、能够引起愉悦感的教学情境。如教师在讲授《虎门销烟》一课

    1993年05期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坚持“了解、热爱、尊重、教育”的原则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冯月辉;

    <正>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做现代中国人,这是班主任担负的极其重要的使命。几年来,我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育人规律,坚持对学生做到“了解、热爱、尊重、教育”八个字,显著地提高了教育质量。“了解”是教育的条件。每接一个新班之后,我便通过细心观察、个别谈心、书面调查、开座谈会、与家长和前任有关老师联系等方法详细了解学生的自然状况、现实表现、特长爱好、生活习惯以及父母职业、家庭住址、

    1993年05期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上好艺术活动课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王玉梅;

    <正> 我校在“教育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教改实验中,积极探索进行美育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规律,增加了艺术活动课。艺术活动课是音乐课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在这一教学中,我们注意了对其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一、寓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于音乐游戏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活动兴趣 (一)组织“种首符”游戏,使五线谱的

    1993年05期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未来人才的摇篮——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素质教育成果观摩散记

    嵇秀梅;

    <正> 座落于松花江畔的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是一所有着80多年历史的学校。多少年来,它如松花江水一浪推一浪,从未停止过追求的脚步。如今,“教育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实验已历时五年,又揭开它校史上新的一页。 5月里,“吉林省第三次提高学生素质研讨会”以实验一小为现场,对其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及文艺演出等进行观摩,师生们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和教学改革的累累硕果,给了人们美的享受和深刻启示。这里仅做点滴介绍。

    1993年05期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