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后雄;
基础教育领域内,重点学校建设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众矢之的"批判,它们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要求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升学竞争和名校逐利的驱动下,部分重点学校办学行为失范,以升学率为目标的"应试教育"模式盛行,淡化了"示范""榜样"等社会责任,并引发诸多的教育问题及其带来的负面效应。政府和学校应按科学发展观要求,通过制度变革和创新来解决教育资源失衡和教育不公问题。在《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要取消重点学校的情况下,应慎言"取消名校"。"名校"应成为重点学校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
2009年08期 No.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8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刘达中;
民办学校作为国家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对提高国民素质有着很大的作用。在当今社会,民办学校要想适应不同社会人群的需要,实现持续发展,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第一,关注民办学校的各种办学要素(如校舍、校长、师资等),为提高民办学校竞争力打下良好基础;第二,培育有竞争力的民办学校文化,包括学校组织文化、治学文化、治教文化等;第三,树立以人为本的学校质量观,以教育质量的提高促使民办学校的持续发展。
2009年08期 No.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郅庭瑾;吴慧蕾;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经历了三个十年的演进。在这30年间,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模式获得以下发展:人们对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的认识逐步清晰;师德教育方法趋于实效;师德培训职前职后一体化。概括、总结这些发展特征,我国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表现出从"职业"走向"专业"、从课本走向实践、从经验走向制度的发展趋势。
2009年08期 No.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26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蔡连玉;
在基础教育实践中,教师由于不理解学生的信息行为而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相关教育,这种情况普遍存在。随着社会信息化日益推进,人类文化日益彰显"前象征文化"的特征;基础教育领域中年长的教育者与年轻的受教育者相比,在信息技术素养上处于相对劣势,这就导致了"信息代沟"的存在。"信息代沟"是中小学道德教育,特别是信息伦理教育低效的原因之一;克服"信息代沟"所带来的负面教育影响,需要从教师自身、教育管理者等层面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
2009年08期 No.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史根林;
当前很多学校在发展规划上存在一些共性的不足。造成学校发展规划问题的原因,从学校内部来讲主要有:学校对规划的必要性认识不够;在规划制订过程中的自主、创造意识不强;对学校发展定位的适切性把握不准;对规划回溯性再评估的关注度不足。借助学校文化发展战略,谋划突破学校发展规划的问题及困境,可为当下的学校管理提供相应参考。
2009年08期 No.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梁歆;黄显华;
学校内涵发展的实质是为学校改进建构内部能量。从能量建构的视角来看,要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就要分享学校的发展愿景、发展目标以及教师对学生的高期待,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和专业社群的发展,变革学校结构和学校文化,关注课程与教学,建立高效能的学校领导。
2009年08期 No.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8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楚江亭;
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具有提高学校管理效能、提升教师工作积极性等多种功能。然而,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实际参与学校管理的程度明显低于教师的期望,不同性别、年龄段、学历、类型、校史的教师在实际参与或期望参与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学校必须改善管理方式,以提升教师的参与能力与水平。
2009年08期 No.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2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8 ] |[阅读次数:0 ] - 冯婉桢;耿启华;
在北京市初中建设工程中,以F中学为主的学校管理经验表明,软管理是薄弱学校改进中的管理之道。软管理是一套以人为中心、灵活弹性的、人性化管理方式。它不仅符合学校管理的一般要求,也与薄弱学校改进的特殊要求相适宜。在具体实施策略方面,F中学认为管理就是协调,学校要时刻关注个体发展,抓住发展机遇,通过创建共同愿景与灵活使用制度的方法,来推进学校稳妥有效的改进。结果显示,软管理的效果是明显的,但有一定的使用条件限制。
2009年08期 No.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9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刘爱英;
校长研修共同体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产生的校长培训新模式。鸡西市教育学院为促进校长专业发展,谋划教育研修内涵发展路径,构建形式多样、内容多元的校长研修共同体,其形式主要有:城乡捆绑式教育共同体;异地挂职校长研修共同体;互融共长教学校长研修共同体;资源共建农村校长研修共同体。通过参与校长研修共同体,参训校长的学校管理理念与水平得到提升。
2009年08期 No.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菁;
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现象的深层本质,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相对稳定的、模式化了的思维结构、思维习惯、思维定势。学术研究的思维方式变革常常伴随着哲学思维的变革。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以"事件理论"摒弃"实体"观念;以"摄入"思想消解主客二元对立。基于过程哲学的主要观点,我国教学论研究思维方式变革的可能性体现在:以生成为核心的过程思维;以相互联系为理解世界的视角;以"存在本身"和"是"为思考对象。
2009年08期 No.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8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张大生;刘学浩;
学导式既是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又是适用于中小学各科教学的指导思想。学导式教学法突出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四个环节,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学导式教学法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启发,是对启发式的发展与创新;学导式教学法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提出教师的指导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运用学导式教学法,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09年08期 No.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8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0 ] - 张素兰;李景龙;
目前,国内课堂合作学习由于缺乏观念支持和方法引领,主要存在四个问题:教师教学观念不到位;合作学习功能不清晰;课堂问题设计质量低;学生学习小组规模大、合作不真诚。教师要使合作学习发挥其应用功效,就必须突破合作学习中的这四大瓶颈。
2009年08期 No.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9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王方林;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可以互换,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仓库",而是课堂学习的促进者;学习过程不再是获得僵化的、无生命的、死知识的过程,而是一种通过解决问题、作出预测、构建和检验假设等不断生成新知识、新意义的过程。一般来说,"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过程可以分为:遭遇问题情境,探究与调查,展示与反思。
2009年08期 No.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杨少萍;
有效教学的基本状态是对话式、互动式的,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只有在问题设计时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问题情景为手段,并以学生实际为依托,面向全体,考虑问题的启发性、适度性、层次性、开放性等原则,教师的提问才能引导学生学得更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2009年08期 No.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温小军;
与其他主要学科相比,立足学生的整个学习和生存环境,语文课并不是通常被人所理解的所谓"高耗";当前语文教学仍处于"低效"之中,但语文教学的"低效"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难以避免的,人们也只能在主观上将其减至到最低或者合理的限度。改变语文教学的"低效"应基于"学生发展",致力于"发展什么"与"如何发展"两个向度的谋求。
2009年08期 No.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杨君毅;
把新课程理念真正转变为教学现实,大胆改革和创新课堂设计的策略和方法,是落实新课程理念、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关键。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相比,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设计应着重体现出"立足于实,着意于新"的特点,不仅在过程设计上要基于"实",更要在目标追求上体现"新"。
2009年08期 No.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5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王安民;
课堂是动态运行系统,课堂教学设计应综合考虑六个要素,即"目标导控+(资源整合+结构布局+行为优化+信息反馈)+问题驱动",简称"1+4+1"模式。"1+4+1"教学设计模式遵循最优化、问题化、主体性、理论性四大原则,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情境与教学资源,进而明确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
2009年08期 No.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