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湛;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的发展可以分为发展的前奏、穷国办大教育和大国办强教育三个阶段。目前,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教育强国,教育面对这样四个问题: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教育面对着提高质量和提高普及程度的双重压力;满足人民群众上得起学、上好学的要求,教育面对着经费投入和制度供给两大不足;统筹城乡发展,教育面对着促进均衡与创优树特色两大难题;构建学习型社会,教育面对着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和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双重任务。为了实现中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以下对策:从增强国力与改善民生的结合点上,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主体功能区和人口发展功能区规划和建设的背景下,提高教育发展的规划水平和统筹能力;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加强教育制度创新和建设;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来营造教师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
2009年01期 No.189 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9K] [下载次数:6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湛;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的发展可以分为发展的前奏、穷国办大教育和大国办强教育三个阶段。目前,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教育强国,教育面对这样四个问题: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教育面对着提高质量和提高普及程度的双重压力;满足人民群众上得起学、上好学的要求,教育面对着经费投入和制度供给两大不足;统筹城乡发展,教育面对着促进均衡与创优树特色两大难题;构建学习型社会,教育面对着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和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双重任务。为了实现中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以下对策:从增强国力与改善民生的结合点上,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主体功能区和人口发展功能区规划和建设的背景下,提高教育发展的规划水平和统筹能力;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加强教育制度创新和建设;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来营造教师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
2009年01期 No.189 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9K] [下载次数:6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郑树山;
<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事业走过了一个拨乱反正、恢复发展和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伟大历程。20世纪末,我国作为一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当前,我国基础教育
2009年01期 No.189 11-1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树山;
<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事业走过了一个拨乱反正、恢复发展和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伟大历程。20世纪末,我国作为一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当前,我国基础教育
2009年01期 No.189 11-1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谈松华;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教育改革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教育体制改革,加快了教育的发展,满足了社会基本教育的需求,同时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对教育的束缚。目前教育改革已经进入第二阶段,即从供给约束型的教育转向需求导向型教育,改革的目标包括人才培养体制创新、学校制度变革、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的转变。要解决目前改革的路径和动力问题,就要考虑如何把改革的路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起来,增强自下而上的动力,包括社会的参与、各种利益相关方的参与,以形成各种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机制,体现各种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只有把改革的阻力变为动力,改革才能真正实现它预期的目标。
2009年01期 No.189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4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谈松华;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教育改革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教育体制改革,加快了教育的发展,满足了社会基本教育的需求,同时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对教育的束缚。目前教育改革已经进入第二阶段,即从供给约束型的教育转向需求导向型教育,改革的目标包括人才培养体制创新、学校制度变革、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的转变。要解决目前改革的路径和动力问题,就要考虑如何把改革的路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起来,增强自下而上的动力,包括社会的参与、各种利益相关方的参与,以形成各种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机制,体现各种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只有把改革的阻力变为动力,改革才能真正实现它预期的目标。
2009年01期 No.189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4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郭振有;
<正>当前全国都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改革开放经验和各国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
2009年01期 No.189 16-1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郭振有;
<正>当前全国都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改革开放经验和各国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
2009年01期 No.189 16-1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郭永福;
在考虑教育改革和发展时,一定要坚持用辩证的方法来观察和处理教育问题,促进教育的科学发展。辩证的方法要求我们发展地看问题,今天的教育是昨天、前天教育的延续和发展,不能割断历史;要处理好改革创新与继承借鉴的关系,在继承借鉴的基础上改革创新,而不是全盘否定过去,推倒重来;要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时,也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困难和弊端;要联系地看问题,着重研究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教育发展中的各种关系问题;要认真听取不同意见,善于集中大家的智慧;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改革的巨大推动力量。为此,一定要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通过交流与合作,使借鉴国外的经验和中国教育的实际相结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正确处理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问题,克服各种片面性。
2009年01期 No.189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郭永福;
在考虑教育改革和发展时,一定要坚持用辩证的方法来观察和处理教育问题,促进教育的科学发展。辩证的方法要求我们发展地看问题,今天的教育是昨天、前天教育的延续和发展,不能割断历史;要处理好改革创新与继承借鉴的关系,在继承借鉴的基础上改革创新,而不是全盘否定过去,推倒重来;要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时,也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困难和弊端;要联系地看问题,着重研究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教育发展中的各种关系问题;要认真听取不同意见,善于集中大家的智慧;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改革的巨大推动力量。为此,一定要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通过交流与合作,使借鉴国外的经验和中国教育的实际相结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正确处理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问题,克服各种片面性。
2009年01期 No.189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程从柱;刘惊铎;
人类发展的生态文明走向是克服工业文明危机的历史必然,是当代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呼唤教育的价值观变革。教育的生态价值观是对科技理性主导下的工业文明工具主义教育价值观反思的意识觉醒与超越,它以生态价值观为思想基础,强调教育满足人——自然——社会的生态平等、和谐共生的发展需要,实现"个体价值、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三重价值向度的整体性建构,直指"生态人"培养的教育目的,由此不断创生教育的生态价值,并推进生态文明不断走向深处。
2009年01期 No.189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程从柱;刘惊铎;
人类发展的生态文明走向是克服工业文明危机的历史必然,是当代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呼唤教育的价值观变革。教育的生态价值观是对科技理性主导下的工业文明工具主义教育价值观反思的意识觉醒与超越,它以生态价值观为思想基础,强调教育满足人——自然——社会的生态平等、和谐共生的发展需要,实现"个体价值、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三重价值向度的整体性建构,直指"生态人"培养的教育目的,由此不断创生教育的生态价值,并推进生态文明不断走向深处。
2009年01期 No.189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王海燕;陈国安;
文化转型时期,社会价值系统发生了诸多变化,这对价值观教育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价值观教育要根据新情况更新教育内容;要处理好价值观"一元"和"多元"的关系问题;要处理好价值观的"普适性"和"民族性"的关系问题。
2009年01期 No.189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海燕;陈国安;
文化转型时期,社会价值系统发生了诸多变化,这对价值观教育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价值观教育要根据新情况更新教育内容;要处理好价值观"一元"和"多元"的关系问题;要处理好价值观的"普适性"和"民族性"的关系问题。
2009年01期 No.189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陈建翔;
变异理论是对传统迁移观的突破和发展。变异理论发现并证明学习迁移的必要条件是同时具备共同性和差异性。这个超越点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揭示了如何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普遍原理的教学规律。变异理论在教学论与课程论方面有不少贡献,给我们许多重要启发。
2009年01期 No.189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0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陈建翔;
变异理论是对传统迁移观的突破和发展。变异理论发现并证明学习迁移的必要条件是同时具备共同性和差异性。这个超越点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揭示了如何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普遍原理的教学规律。变异理论在教学论与课程论方面有不少贡献,给我们许多重要启发。
2009年01期 No.189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0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卢乃桂;张佳伟;
院校协作下的学校改进对于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院校协作开展学校改进的原因可以从认识论、伦理和政治以及实际效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对原因分析的基础上,院校协作在学校改进中的功能可划分为四个方面:正向显性功能、正向隐性功能、负向显性功能和负向隐性功能。
2009年01期 No.189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8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卢乃桂;张佳伟;
院校协作下的学校改进对于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院校协作开展学校改进的原因可以从认识论、伦理和政治以及实际效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对原因分析的基础上,院校协作在学校改进中的功能可划分为四个方面:正向显性功能、正向隐性功能、负向显性功能和负向隐性功能。
2009年01期 No.189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8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韩登亮;车丽娜;
在科学理性的规约下,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不可避免地追求体制化与标准化的目标。而由于教育担负着促进人的发展的重任,因此学校制度的建设必须具有伦理价值的追求。教育领域中人的发展需要发挥自由和创造性的空间,可学校制度的理性化发展必然带来对人的自由和创造性的制约。因此,制度建设的理性之路与伦理目标之间形成了冲突之势,现实的制度建设需要在二者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与平衡。
2009年01期 No.189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韩登亮;车丽娜;
在科学理性的规约下,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不可避免地追求体制化与标准化的目标。而由于教育担负着促进人的发展的重任,因此学校制度的建设必须具有伦理价值的追求。教育领域中人的发展需要发挥自由和创造性的空间,可学校制度的理性化发展必然带来对人的自由和创造性的制约。因此,制度建设的理性之路与伦理目标之间形成了冲突之势,现实的制度建设需要在二者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与平衡。
2009年01期 No.189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陈永明;许苏;
我国中小学校长的领导职责与评价研究一直存在缺乏专业依据、指标体系不明确、重显绩轻潜质等诸多问题,已严重阻碍新世纪校长的专业发展。从校长的专业立场来看,校长应有六大专业定位,分别为:学校愿景规划者、学习文化营造者、教师发展促进者、创新人才激励者、内部组织管理者、外部环境协调者。明确校长领导职责的内涵和外延,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校长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激励和促进校长个体和群体的专业发展。
2009年01期 No.189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陈永明;许苏;
我国中小学校长的领导职责与评价研究一直存在缺乏专业依据、指标体系不明确、重显绩轻潜质等诸多问题,已严重阻碍新世纪校长的专业发展。从校长的专业立场来看,校长应有六大专业定位,分别为:学校愿景规划者、学习文化营造者、教师发展促进者、创新人才激励者、内部组织管理者、外部环境协调者。明确校长领导职责的内涵和外延,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校长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激励和促进校长个体和群体的专业发展。
2009年01期 No.189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于泽元;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改革频繁,社会转型、多元价值社会的到来等几乎同时发生,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困惑,造成他们心灵的分裂或者迷失。自我统整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试图弥合这种分裂,重构教师强大心灵。这一模式强调教师自我身心灵统整、自我与现实统整、人生与专业统整,运用系列的操作流程和策略,从而帮助其走向通畅、高效的专业发展良性循环。
2009年01期 No.189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8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于泽元;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改革频繁,社会转型、多元价值社会的到来等几乎同时发生,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困惑,造成他们心灵的分裂或者迷失。自我统整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试图弥合这种分裂,重构教师强大心灵。这一模式强调教师自我身心灵统整、自我与现实统整、人生与专业统整,运用系列的操作流程和策略,从而帮助其走向通畅、高效的专业发展良性循环。
2009年01期 No.189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8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张淑清;
教师教学行为是影响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自我反思等方面的调查显示,教师教学行为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培训力度不够、压力大、评价体系滞后等原因,仍存在一些问题。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需要加强对教师培训的力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目的性;要降低教师压力,消除其职业倦怠,以培养积极的个性;要改革教师评价标准,建立动态、多元、综合的评价体系等。
2009年01期 No.189 48-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5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张淑清;
教师教学行为是影响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自我反思等方面的调查显示,教师教学行为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培训力度不够、压力大、评价体系滞后等原因,仍存在一些问题。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需要加强对教师培训的力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目的性;要降低教师压力,消除其职业倦怠,以培养积极的个性;要改革教师评价标准,建立动态、多元、综合的评价体系等。
2009年01期 No.189 48-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5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杨骞;溪海燕;
师生关系是教学中一个永恒的话题,然而近几年提及师生关系,人们大多带有消极的情绪。对师生关系的调查表明,学生对师生情感尤为关注,虽然有少部分学生认为师生关系并不理想,但是师生关系的主流是积极的、让学生感到满意的。教师应做好角色定位、积累教学机智、充满教学情感,以减少师生冲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2009年01期 No.189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6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杨骞;溪海燕;
师生关系是教学中一个永恒的话题,然而近几年提及师生关系,人们大多带有消极的情绪。对师生关系的调查表明,学生对师生情感尤为关注,虽然有少部分学生认为师生关系并不理想,但是师生关系的主流是积极的、让学生感到满意的。教师应做好角色定位、积累教学机智、充满教学情感,以减少师生冲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2009年01期 No.189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6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余国良;
反思型教师的自我培养,主要途径有三:在教学反思的实践中自我培养,在学习表现反思的实践中自我培养,在教学反思之反思的实践中自我培养。不管哪个学科的教师,只要能结合教学坚持不懈地沿着这个途径走下去,就能在教会学生会学的同时,使自己逐步成长为一名会教的反思型教师。
2009年01期 No.189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7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余国良;
反思型教师的自我培养,主要途径有三:在教学反思的实践中自我培养,在学习表现反思的实践中自我培养,在教学反思之反思的实践中自我培养。不管哪个学科的教师,只要能结合教学坚持不懈地沿着这个途径走下去,就能在教会学生会学的同时,使自己逐步成长为一名会教的反思型教师。
2009年01期 No.189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7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乔晖;
教师教学研究方式过去模仿专业教学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方式,以理论研究为主,按照研究"规则",遵照"学术"标准,重在描述、解释教学现象,建构教学理论,落脚点在"研究"上。而现在许多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选择研究方式,无意追求宏大的理论建构,而是从自身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反思或分析解决这些问题,落脚点是在"教学",是为了"教学"而"研究"。日常教学实践的研究将使教学研究方式本身变得更为多样和丰富。
2009年01期 No.189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8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乔晖;
教师教学研究方式过去模仿专业教学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方式,以理论研究为主,按照研究"规则",遵照"学术"标准,重在描述、解释教学现象,建构教学理论,落脚点在"研究"上。而现在许多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选择研究方式,无意追求宏大的理论建构,而是从自身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反思或分析解决这些问题,落脚点是在"教学",是为了"教学"而"研究"。日常教学实践的研究将使教学研究方式本身变得更为多样和丰富。
2009年01期 No.189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8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吕立杰;
20世纪80年代在康纳利、科兰蒂宁以及舍恩的研究之后,实践知识成为教师知识研究中的热点话题。实践知识研究的广泛性并不等于它已经解决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问题。教师知识的特性需要重新审视,教师知识产生于情境并为了情境,情境中的判断具有模块、模拟的特征,为此,我们要审慎对待教师反思,关注研究者与教师沟通的前提,并合理规划教师知识的研究方式。
2009年01期 No.189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吕立杰;
20世纪80年代在康纳利、科兰蒂宁以及舍恩的研究之后,实践知识成为教师知识研究中的热点话题。实践知识研究的广泛性并不等于它已经解决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问题。教师知识的特性需要重新审视,教师知识产生于情境并为了情境,情境中的判断具有模块、模拟的特征,为此,我们要审慎对待教师反思,关注研究者与教师沟通的前提,并合理规划教师知识的研究方式。
2009年01期 No.189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张菊荣;
基于教师主体的课堂观察只有明确观察目的、把握特征要素、灵活运用方法、营造科研文化,才能提高课堂观察的有效性。明确目的需要聚焦质量、促进改变、成长自我;把握特征需要基于主题、关注情境、精于反思;掌握方法需要倡导多样、系统思考、灵活运用;优化文化需要走向合作、走向日常、走向自觉。
2009年01期 No.189 65-6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5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张菊荣;
基于教师主体的课堂观察只有明确观察目的、把握特征要素、灵活运用方法、营造科研文化,才能提高课堂观察的有效性。明确目的需要聚焦质量、促进改变、成长自我;把握特征需要基于主题、关注情境、精于反思;掌握方法需要倡导多样、系统思考、灵活运用;优化文化需要走向合作、走向日常、走向自觉。
2009年01期 No.189 65-6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5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刘久成;
国外的课程标准中普遍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不仅把它作为重要的理念和教学建议提出来,而且被列入课程目标和内容之中。然而,直面课堂教学,探究方案的设计、探究问题的生成、探究行动的开展、探究结论的建构等方面仍存在种种缺失现象,值得反思和商榷的问题依然存在。
2009年01期 No.189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8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刘久成;
国外的课程标准中普遍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不仅把它作为重要的理念和教学建议提出来,而且被列入课程目标和内容之中。然而,直面课堂教学,探究方案的设计、探究问题的生成、探究行动的开展、探究结论的建构等方面仍存在种种缺失现象,值得反思和商榷的问题依然存在。
2009年01期 No.189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8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郭锦浩;
教学管理必须"教"与"学"并重,"教"与"学"有机结合。管理教学,既要强化教师"教"的管理,又要关注学生"学"的研究;既要磨砺教师的教学本领,又要锤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与学如同教学质量的两只翅膀,只有师与生双翅有力,教与学两翼互动,才能使教学质量飞扬。
2009年01期 No.189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郭锦浩;
教学管理必须"教"与"学"并重,"教"与"学"有机结合。管理教学,既要强化教师"教"的管理,又要关注学生"学"的研究;既要磨砺教师的教学本领,又要锤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与学如同教学质量的两只翅膀,只有师与生双翅有力,教与学两翼互动,才能使教学质量飞扬。
2009年01期 No.189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董蕾;
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把评价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并提出了评价改革的方向: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普遍关注的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效果,而对教师课堂语言评价策略研究的不够。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堂语言评价对学生发展极为重要。教师客观地描述学生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鼓励表扬学生,使学生保持积极而长久的学习动机,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和促进学生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9年01期 No.189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8K] [下载次数:19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4 ] |[阅读次数:0 ] - 董蕾;
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把评价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并提出了评价改革的方向: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普遍关注的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效果,而对教师课堂语言评价策略研究的不够。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堂语言评价对学生发展极为重要。教师客观地描述学生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鼓励表扬学生,使学生保持积极而长久的学习动机,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和促进学生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9年01期 No.189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8K] [下载次数:19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4 ] |[阅读次数:0 ] - 柳小梅;
由于教师对情境教学的片面理解,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真正的情境教学应该是既要创设生活情境,又能承载学科教学任务,恰到好处地兼顾到儿童的特点和数学教学本身的特点,让教学走向有效、生动、深刻。数学课堂要创设充满数学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009年01期 No.189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柳小梅;
由于教师对情境教学的片面理解,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真正的情境教学应该是既要创设生活情境,又能承载学科教学任务,恰到好处地兼顾到儿童的特点和数学教学本身的特点,让教学走向有效、生动、深刻。数学课堂要创设充满数学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009年01期 No.189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黄浩森;
乡土课程资源是师生和学校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反映群众文化心理并且带有积极教育意义的系列内容。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顺利进行,需要根据当地资源特点,实施开放性原则;需要采用先进的方式手段,贯彻高效性原则;还需要结合地方优势,落实特色性原则。
2009年01期 No.189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7K] [下载次数:6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0 ] |[阅读次数:0 ] - 黄浩森;
乡土课程资源是师生和学校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反映群众文化心理并且带有积极教育意义的系列内容。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顺利进行,需要根据当地资源特点,实施开放性原则;需要采用先进的方式手段,贯彻高效性原则;还需要结合地方优势,落实特色性原则。
2009年01期 No.189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7K] [下载次数:6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