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刊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 创新人才成长指向的质量观与教育模式

    张旺;

    提高教育质量需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质量观的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人都能通过教育得到很好的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全面发展下的多元化质量标准,促进个性化发展;追求过程和结果相统一的质量,使学生享受快乐和幸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变以传授知识为主为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变被动听讲为质疑批判;变仅重书本知识为同时重实践、实验;变课程设置的"专业性""学科化"为"基础性""综合化";变"大一统"的教育为"个性化"的教育。

    2013年03期 No.239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创新人才成长指向的质量观与教育模式

    张旺;

    提高教育质量需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质量观的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人都能通过教育得到很好的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全面发展下的多元化质量标准,促进个性化发展;追求过程和结果相统一的质量,使学生享受快乐和幸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变以传授知识为主为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变被动听讲为质疑批判;变仅重书本知识为同时重实践、实验;变课程设置的"专业性""学科化"为"基础性""综合化";变"大一统"的教育为"个性化"的教育。

    2013年03期 No.239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联合国未来胜任力模型分析及其启示

    滕珺;曲梅;

    了解国际组织的人才需求有助于我国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向国际组织输送人才。联合国未来胜任力模型对于我国培养人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该模型包含3项核心价值观、8项核心胜任力和6项管理胜任力。联合国对人才的要求主要包括价值基础、可迁移能力和专业知识及技能三个层面。其中,价值观是基础,可迁移能力是保障,没有这两者,再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我国教育也应加强对人的价值观和可迁移能力的培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3年03期 No.239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20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0 ]
  • 联合国未来胜任力模型分析及其启示

    滕珺;曲梅;

    了解国际组织的人才需求有助于我国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向国际组织输送人才。联合国未来胜任力模型对于我国培养人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该模型包含3项核心价值观、8项核心胜任力和6项管理胜任力。联合国对人才的要求主要包括价值基础、可迁移能力和专业知识及技能三个层面。其中,价值观是基础,可迁移能力是保障,没有这两者,再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我国教育也应加强对人的价值观和可迁移能力的培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3年03期 No.239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20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0 ]

图片

  • 全国名优学校、名优校长风采 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

    <正>校长简介黄炜添,现任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他以"上品教化,示范禺山"为奋斗目标,着力营造岭南特色校园文化,主持"儒雅教育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等市级重点科研课题研究。他大力开发特色校本课程,积极推进"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在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挂牌后,又相继获得番禺区中小学校园文化评比一等奖、

    2013年03期 No.239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全国名优学校、名优校长风采 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

    <正>校长简介黄炜添,现任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他以"上品教化,示范禺山"为奋斗目标,着力营造岭南特色校园文化,主持"儒雅教育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等市级重点科研课题研究。他大力开发特色校本课程,积极推进"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在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挂牌后,又相继获得番禺区中小学校园文化评比一等奖、

    2013年03期 No.239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春蚕舞丝展奇葩 雏鹰练翅竞飞翔——腾飞的重庆市铜梁县龙都小学

    <正>重庆市铜梁县龙都小学创办于2001年8月,坐落于巴川河畔,比邻紫锦花苑,占地2400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52个,学生3000多人,教职工138人,其中高级教师81人,市县级骨干教师44人,专科及以上学历120人。学校环境清静幽雅,教学设备先进精良,附属设施配套齐全,是学生学习生活、实践创新的乐园。

    2013年03期 No.239 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春蚕舞丝展奇葩 雏鹰练翅竞飞翔——腾飞的重庆市铜梁县龙都小学

    <正>重庆市铜梁县龙都小学创办于2001年8月,坐落于巴川河畔,比邻紫锦花苑,占地2400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52个,学生3000多人,教职工138人,其中高级教师81人,市县级骨干教师44人,专科及以上学历120人。学校环境清静幽雅,教学设备先进精良,附属设施配套齐全,是学生学习生活、实践创新的乐园。

    2013年03期 No.239 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九十九载办学历程 基础教育结硕果——奋进中的重庆市忠县九亭小学

    <正>创建于1941年的重庆市忠县汝溪镇九亭小学,历经99年风雨历程,一路风雨,一路高歌向世人走来。学校创办之初开设有小学,1975年开设初中,1977年至1979年曾办过一届高中班,后因乡镇行政体制发生变化,九亭乡合并至汝溪镇,现校名为"重庆市忠县汝溪镇九亭小学校"。学校坐落在忠(县)万(州)公路旁,

    2013年03期 No.239 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九十九载办学历程 基础教育结硕果——奋进中的重庆市忠县九亭小学

    <正>创建于1941年的重庆市忠县汝溪镇九亭小学,历经99年风雨历程,一路风雨,一路高歌向世人走来。学校创办之初开设有小学,1975年开设初中,1977年至1979年曾办过一届高中班,后因乡镇行政体制发生变化,九亭乡合并至汝溪镇,现校名为"重庆市忠县汝溪镇九亭小学校"。学校坐落在忠(县)万(州)公路旁,

    2013年03期 No.239 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卷首语

  • 提升学校品质

    王定华;

    <正>学校发展有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在致力于教育普及阶段,人们首先关注的是有学可上问题;在实现教育普及之后,需要关注的是学校达标建设。硬件达标后,很多人提出学校要办出特色。再下一步,面对2020年,我想,就应该提升学校品质了。品质有好有坏、有高有低,我们期待的学校品质自然指学校的好品质、高品质。有了品质才有品位,

    2013年03期 No.239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提升学校品质

    王定华;

    <正>学校发展有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在致力于教育普及阶段,人们首先关注的是有学可上问题;在实现教育普及之后,需要关注的是学校达标建设。硬件达标后,很多人提出学校要办出特色。再下一步,面对2020年,我想,就应该提升学校品质了。品质有好有坏、有高有低,我们期待的学校品质自然指学校的好品质、高品质。有了品质才有品位,

    2013年03期 No.239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热点问题研究

  • 关于“疯狂奥数”的理性思考

    邹文武;

    奥数作为一门学科,本无可厚非,但随着"奥数热"在我国的不断升温,原本有着美好主旨的奥数教育发生了异化扭曲,愈演愈烈,且正向低龄化发展。"奥数热"扼杀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扰乱义务教育的正常秩序,造成教师师德下滑。要想尽快制止奥数的"疯狂",进而从根本上消除奥数"顽疾",就要坚持"两手"一起抓,即一手抓集中从严整治,一手抓教育均衡发展,标本兼治。

    2013年03期 No.239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7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关于“疯狂奥数”的理性思考

    邹文武;

    奥数作为一门学科,本无可厚非,但随着"奥数热"在我国的不断升温,原本有着美好主旨的奥数教育发生了异化扭曲,愈演愈烈,且正向低龄化发展。"奥数热"扼杀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扰乱义务教育的正常秩序,造成教师师德下滑。要想尽快制止奥数的"疯狂",进而从根本上消除奥数"顽疾",就要坚持"两手"一起抓,即一手抓集中从严整治,一手抓教育均衡发展,标本兼治。

    2013年03期 No.239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7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对高中教育“大学预科化”的辨析

    李伟;李润洲;

    近年来,围绕着高中教育的定位问题,先后涌现出"大学预科化""基础+选择""独特价值"等学说。这些学说对于克服高中教育办学模式单一、创新人才培养乏力等弊病有一定的启发、借鉴意义。但是,有关高中教育定位问题的探讨仍需拓宽视野,至少要回归教育"育人"的本性,并在此基础上筹划、建构高中教育的理想大厦。

    2013年03期 No.239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对高中教育“大学预科化”的辨析

    李伟;李润洲;

    近年来,围绕着高中教育的定位问题,先后涌现出"大学预科化""基础+选择""独特价值"等学说。这些学说对于克服高中教育办学模式单一、创新人才培养乏力等弊病有一定的启发、借鉴意义。但是,有关高中教育定位问题的探讨仍需拓宽视野,至少要回归教育"育人"的本性,并在此基础上筹划、建构高中教育的理想大厦。

    2013年03期 No.239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学校教育价值危机的凸显及超越——基于对“读书无用论”的反思

    张旸;

    "读书无用论"背后的学校教育价值危机是教育主体对学校教育和自身不能满足其需要的意识状态与存在方式,其具体表现为弃学下的学校教育价值危机、在学中的学校教育价值危机和教育主体自身需要的价值危机三种方式。从哲学价值论的视角出发,我国可以作出以下尝试:教育哲学担当起启蒙的责任,明确教育需要与人们其他需要的复杂关系,建构多样的可供选择的学校教育价值观,提升教育政策价值负载的学校教育需要的品位,将学校作为化解教育价值危机的主阵地。

    2013年03期 No.239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学校教育价值危机的凸显及超越——基于对“读书无用论”的反思

    张旸;

    "读书无用论"背后的学校教育价值危机是教育主体对学校教育和自身不能满足其需要的意识状态与存在方式,其具体表现为弃学下的学校教育价值危机、在学中的学校教育价值危机和教育主体自身需要的价值危机三种方式。从哲学价值论的视角出发,我国可以作出以下尝试:教育哲学担当起启蒙的责任,明确教育需要与人们其他需要的复杂关系,建构多样的可供选择的学校教育价值观,提升教育政策价值负载的学校教育需要的品位,将学校作为化解教育价值危机的主阵地。

    2013年03期 No.239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中小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城乡差异分析——基于北京市的实地调查

    李葆萍;

    北京市中小学生具备了基本的信息化学习能力,但是在信息技术使用方面存在着泛娱乐化的倾向,且城乡间学生在信息化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群体性差异和结构性差异。这些差异与信息技术知识习得方式、信息技术使用行为以及学校信息化教学开展程度等存在关联。中小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应增强对WEB2.0等技术的应用,在日常学科中开发信息化教学模式。同时,农村学校要多方筹措资金,以推动新技术的应用。

    2013年03期 No.239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6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中小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城乡差异分析——基于北京市的实地调查

    李葆萍;

    北京市中小学生具备了基本的信息化学习能力,但是在信息技术使用方面存在着泛娱乐化的倾向,且城乡间学生在信息化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群体性差异和结构性差异。这些差异与信息技术知识习得方式、信息技术使用行为以及学校信息化教学开展程度等存在关联。中小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应增强对WEB2.0等技术的应用,在日常学科中开发信息化教学模式。同时,农村学校要多方筹措资金,以推动新技术的应用。

    2013年03期 No.239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6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课程与教学

  • 农村学校新课程改革的文化阻滞力——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审视

    肖正德;

    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城乡之间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与制约着农村学校教学文化价值观的更新、教学物质文化的建设、课程文化的发展及教师文化的变革,对农村新课程改革形成很大的文化阻滞力。故此,我们要依照我国教育改革的内在诉求,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突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阻滞,以便为当下农村新课程改革寻找一条适切的道路。

    2013年03期 No.239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6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农村学校新课程改革的文化阻滞力——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审视

    肖正德;

    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城乡之间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与制约着农村学校教学文化价值观的更新、教学物质文化的建设、课程文化的发展及教师文化的变革,对农村新课程改革形成很大的文化阻滞力。故此,我们要依照我国教育改革的内在诉求,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突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阻滞,以便为当下农村新课程改革寻找一条适切的道路。

    2013年03期 No.239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6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从校本课程到课程校本化——我国学校课程开发自主权探寻

    黄春梅;司晓宏;

    校本课程的存在有其特殊的国情和土壤。在我国,它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激发学校办学的自主权、教育工作的创造性和教师发展的必要性等。在我国学校教育中人们重新审视校本课程时则提出另一概念:课程校本化。与校本课程相比,课程校本化更具专业性质,学校自主权的空间也更大。在此专业空间内,学校中有关教育主体与学校外教育主体各司其职,形成尽可能大的教育合力,是课程校本化的关键,也是我国学校课程开发自主权在现实中得到落实的根本保证。

    2013年03期 No.239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20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从校本课程到课程校本化——我国学校课程开发自主权探寻

    黄春梅;司晓宏;

    校本课程的存在有其特殊的国情和土壤。在我国,它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激发学校办学的自主权、教育工作的创造性和教师发展的必要性等。在我国学校教育中人们重新审视校本课程时则提出另一概念:课程校本化。与校本课程相比,课程校本化更具专业性质,学校自主权的空间也更大。在此专业空间内,学校中有关教育主体与学校外教育主体各司其职,形成尽可能大的教育合力,是课程校本化的关键,也是我国学校课程开发自主权在现实中得到落实的根本保证。

    2013年03期 No.239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20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校本课程:实施融合教育的有效载体

    孔夏萌;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进城务工农民的数量快速增加,其随迁子女的人数也在不断增长。由于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农民工子女入学后遭遇到一系列新的问题。对农民工子女实施融合教育既是教育公平的价值诉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校本课程开发是建构全国性的课程体系和多元化的教育格局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作为实施融合教育的有效载体,校本课程可以帮助农民工子女尽快适应现有的课程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从而真正融入到学校生活中来。

    2013年03期 No.239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校本课程:实施融合教育的有效载体

    孔夏萌;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进城务工农民的数量快速增加,其随迁子女的人数也在不断增长。由于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农民工子女入学后遭遇到一系列新的问题。对农民工子女实施融合教育既是教育公平的价值诉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校本课程开发是建构全国性的课程体系和多元化的教育格局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作为实施融合教育的有效载体,校本课程可以帮助农民工子女尽快适应现有的课程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从而真正融入到学校生活中来。

    2013年03期 No.239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理解与评估个性化学习:课堂观察视角

    夏雪梅;

    每个儿童的课堂学习都是个性化的历程,这种个性化体现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上,也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情感与社会关系上。当前我们缺少对学生个性化课堂学习的理解与评估方法。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从知识与技能类目标达成、个体认知过程、群体合作学习的认知过程、积极学科情感、同伴关系等五个维度为理解与评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与系列工具。

    2013年03期 No.239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5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理解与评估个性化学习:课堂观察视角

    夏雪梅;

    每个儿童的课堂学习都是个性化的历程,这种个性化体现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上,也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情感与社会关系上。当前我们缺少对学生个性化课堂学习的理解与评估方法。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从知识与技能类目标达成、个体认知过程、群体合作学习的认知过程、积极学科情感、同伴关系等五个维度为理解与评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与系列工具。

    2013年03期 No.239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5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试析教学论研究中两种病态情结

    张建桥;

    教学论研究者在进入研究现场表现出来的"专家情结"和"怨妇情结",是中小学教师反感、排斥教学论研究者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学论研究者秉持的两种错误观念是导致这两种病态情结的内在根源:一是将理论指导实践等同于理论工作者指导实践工作者;二是将教学规律混同于教学规则。教学论研究者需要正视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性,戒除"专家情结",同时充分认识到教学实践的复杂性,戒除"怨妇情结"。"教学论专家"既不是教学理论的专家,更不是教学实践的专家,而是擅长做教学研究的专家。

    2013年03期 No.239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试析教学论研究中两种病态情结

    张建桥;

    教学论研究者在进入研究现场表现出来的"专家情结"和"怨妇情结",是中小学教师反感、排斥教学论研究者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学论研究者秉持的两种错误观念是导致这两种病态情结的内在根源:一是将理论指导实践等同于理论工作者指导实践工作者;二是将教学规律混同于教学规则。教学论研究者需要正视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性,戒除"专家情结",同时充分认识到教学实践的复杂性,戒除"怨妇情结"。"教学论专家"既不是教学理论的专家,更不是教学实践的专家,而是擅长做教学研究的专家。

    2013年03期 No.239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体验学习的局限与超越

    金业文;

    体验学习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它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体验学习有诸多优势,但它并不是学习的唯一方式和唯一过程,更不是完美无缺和万能的,因为体验学习本身存在着局限。要超越体验学习的局限,必须寻找体验的"合作伙伴",也就是要把作为感性把握的体验与理性的思考、分析和反思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学习,才可能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013年03期 No.239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0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体验学习的局限与超越

    金业文;

    体验学习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它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体验学习有诸多优势,但它并不是学习的唯一方式和唯一过程,更不是完美无缺和万能的,因为体验学习本身存在着局限。要超越体验学习的局限,必须寻找体验的"合作伙伴",也就是要把作为感性把握的体验与理性的思考、分析和反思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学习,才可能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013年03期 No.239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0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备学生”新论

    曾文婕;

    "备学生"是传统的教学智慧。然而,长期以来不少教师虽然备了学生却教学成效不彰。析其原因,就在于"备学生"的目的存在错位、内容存在缺失、方式存在问题。鉴于此,我们需要重新挖掘、剖析和阐发"备学生"的深刻意蕴,推动"备学生"的革新,在目的上从保证教学顺利转向促进学生学习,在内容上从宽泛了解学生转向把握学生的学习困难、经验转化、意义建构和学习兴趣等四个关键点,同时"备学生"的方式要从单维度的设想走向整体性的研究。

    2013年03期 No.239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备学生”新论

    曾文婕;

    "备学生"是传统的教学智慧。然而,长期以来不少教师虽然备了学生却教学成效不彰。析其原因,就在于"备学生"的目的存在错位、内容存在缺失、方式存在问题。鉴于此,我们需要重新挖掘、剖析和阐发"备学生"的深刻意蕴,推动"备学生"的革新,在目的上从保证教学顺利转向促进学生学习,在内容上从宽泛了解学生转向把握学生的学习困难、经验转化、意义建构和学习兴趣等四个关键点,同时"备学生"的方式要从单维度的设想走向整体性的研究。

    2013年03期 No.239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教师发展

  • 基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道德成长

    杨炎轩;

    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道德关系建构的载体,教师现实道德关系建构的过程就是教师道德成长的过程。教育教学活动方式限定着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之间的交往协作方式,因而也制约着教师现实道德关系的建构;传统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其稳定的程序或方法造成消极的师生关系,阻碍着积极的教师现实道德关系的建构。要促进教师的道德成长,必须由以教师需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由以应付考试为中心的教研方式转变为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教研方式,由以交易为中心的管理方式转变为以支持为中心的管理方式。

    2013年03期 No.239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4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道德成长

    杨炎轩;

    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道德关系建构的载体,教师现实道德关系建构的过程就是教师道德成长的过程。教育教学活动方式限定着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之间的交往协作方式,因而也制约着教师现实道德关系的建构;传统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其稳定的程序或方法造成消极的师生关系,阻碍着积极的教师现实道德关系的建构。要促进教师的道德成长,必须由以教师需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由以应付考试为中心的教研方式转变为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教研方式,由以交易为中心的管理方式转变为以支持为中心的管理方式。

    2013年03期 No.239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4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优秀教师成长的“中国经验”

    肖凯;

    人们研究教师专业发展时通常假设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能够被抽象出来的普遍规律,但教师成长过程中也有诸多非规律性的因素。综合优秀教师成长经验来看,教师专业发展往往是在独特境遇中,教师通过发挥自身特点与个人所处环境作斗争的结果。从我国独特环境出发,通过分析优秀教师成长的个人经历可以发现,我国优秀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存在五对突出矛盾:适应与抗拒的矛盾(应试教育与全面发展的矛盾)、规训与教化的矛盾、保守与改革的矛盾、模仿与独创的矛盾、共性与个性的矛盾。如何对待这些矛盾,往往决定了一名教师成长的状态。

    2013年03期 No.239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7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优秀教师成长的“中国经验”

    肖凯;

    人们研究教师专业发展时通常假设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能够被抽象出来的普遍规律,但教师成长过程中也有诸多非规律性的因素。综合优秀教师成长经验来看,教师专业发展往往是在独特境遇中,教师通过发挥自身特点与个人所处环境作斗争的结果。从我国独特环境出发,通过分析优秀教师成长的个人经历可以发现,我国优秀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存在五对突出矛盾:适应与抗拒的矛盾(应试教育与全面发展的矛盾)、规训与教化的矛盾、保守与改革的矛盾、模仿与独创的矛盾、共性与个性的矛盾。如何对待这些矛盾,往往决定了一名教师成长的状态。

    2013年03期 No.239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7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名师工作站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巩子坤;高海燕;唐彩斌;

    通过名师指导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教师培训的一种普遍方式。对浙江省名师工作站培训模式的调查表明,名师工作站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特点与优势在于:学科化,其主要培训内容是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对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个性化,工作站充分利用名师独特的资源优势,彰显名师个性;精神取向,用名师的专业精神、敬业精神濡染参训教师。名师工作站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在帮助教师理解学科教学内容、提升个体教学境界等方面效果显著,但在提升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能力方面略显不足。为切实发挥名师工作站的积极作用,名师工作站教师培训应是一般教师培训模式的深化和延伸,应根据教师需求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和内容。

    2013年03期 No.239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0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名师工作站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巩子坤;高海燕;唐彩斌;

    通过名师指导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教师培训的一种普遍方式。对浙江省名师工作站培训模式的调查表明,名师工作站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特点与优势在于:学科化,其主要培训内容是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对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个性化,工作站充分利用名师独特的资源优势,彰显名师个性;精神取向,用名师的专业精神、敬业精神濡染参训教师。名师工作站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在帮助教师理解学科教学内容、提升个体教学境界等方面效果显著,但在提升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能力方面略显不足。为切实发挥名师工作站的积极作用,名师工作站教师培训应是一般教师培训模式的深化和延伸,应根据教师需求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和内容。

    2013年03期 No.239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0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后喻文化时代师生关系解构与重构

    阳荣威;卢敏;

    科技的蓬勃发展使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当今社会已进入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后喻文化时代",后喻文化时代的学生具有更强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和较鲜明的反叛精神。在"后喻文化时代"背景下,传统教师权威正遭到后喻文化的解构,师生关系也将面临重大转变,其具体表现为教师的传统权威、知识权威、感召权威、法理权威正面临着解构。因此,师生关系有待转型和重构,教师应树立新型师生关系观念,尊重学生个性,注意因势利导,加强自身学习,以实现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2013年03期 No.239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2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后喻文化时代师生关系解构与重构

    阳荣威;卢敏;

    科技的蓬勃发展使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当今社会已进入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后喻文化时代",后喻文化时代的学生具有更强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和较鲜明的反叛精神。在"后喻文化时代"背景下,传统教师权威正遭到后喻文化的解构,师生关系也将面临重大转变,其具体表现为教师的传统权威、知识权威、感召权威、法理权威正面临着解构。因此,师生关系有待转型和重构,教师应树立新型师生关系观念,尊重学生个性,注意因势利导,加强自身学习,以实现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2013年03期 No.239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2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现代学校领导与管理

  • 试析校长课程领导的理念转型

    罗祖兵;

    与课程管理重在课程实施不同,课程领导则重在课程创造。由于课程领导往往是在课程理念指导下对课程制度的领导,因此对学校而言,进行课程领导的必要前提是实现校长的理念转型。这一转型至少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主动寻求课程变革的机会,而不是被动等待变革的指令;充分发挥学术权威以引导教师做正确的事,而不是凭借行政权力要求教师正确地做事;重新分配权力和权威以充分调动学校中每位教师的创造性,而不是把自认为有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强加给教师并让其去执行;鼓励教师在不违反规定的前提下做更有意义的事,而不是限定教师只能做规定许可之事。

    2013年03期 No.239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6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试析校长课程领导的理念转型

    罗祖兵;

    与课程管理重在课程实施不同,课程领导则重在课程创造。由于课程领导往往是在课程理念指导下对课程制度的领导,因此对学校而言,进行课程领导的必要前提是实现校长的理念转型。这一转型至少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主动寻求课程变革的机会,而不是被动等待变革的指令;充分发挥学术权威以引导教师做正确的事,而不是凭借行政权力要求教师正确地做事;重新分配权力和权威以充分调动学校中每位教师的创造性,而不是把自认为有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强加给教师并让其去执行;鼓励教师在不违反规定的前提下做更有意义的事,而不是限定教师只能做规定许可之事。

    2013年03期 No.239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6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破解学校内部制度建设迷局

    刘长海;

    学校制度建设是当前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然而,学校内部制度建设正面临有章不依、执行不严、违章不究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学校自身的问题。从宏观环境来看,学校办学自主权有限、办学舆论环境不够宽松;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内部管理科层化、学校成员缺少理念共识或者教育理念不清晰。要打破学校内部制度建设的困局,就必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优化舆论环境,创新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澄清学校教育理念,有序切入学校内部制度建设。

    2013年03期 No.239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破解学校内部制度建设迷局

    刘长海;

    学校制度建设是当前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然而,学校内部制度建设正面临有章不依、执行不严、违章不究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学校自身的问题。从宏观环境来看,学校办学自主权有限、办学舆论环境不够宽松;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内部管理科层化、学校成员缺少理念共识或者教育理念不清晰。要打破学校内部制度建设的困局,就必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优化舆论环境,创新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澄清学校教育理念,有序切入学校内部制度建设。

    2013年03期 No.239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德育研究

  • 我国道德教育变革脉络分析

    卜玉华;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道德教育的变革重心经历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政治化教育阶段、向儿童和生活世界的回归阶段以及对多元文化的积极应对阶段。当前,因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世俗化和物质化冲击,我国道德教育面临着价值认同、理想超越以及公德建设等方面的新挑战。在应对道德教育挑战方面,我国初步积累了以下基本经验:坚持核心价值观或共同信仰的教育;坚持国家对道德风尚和道德教育的指导,尊重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联手协作;坚持基于我国学校建制的特点和学生的成长需要,进行德育改革。但效率主义、形式主义和灌输主义等顽症正阻碍着道德教育成果的真正实现,需要根本性突破。

    2013年03期 No.239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7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我国道德教育变革脉络分析

    卜玉华;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道德教育的变革重心经历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政治化教育阶段、向儿童和生活世界的回归阶段以及对多元文化的积极应对阶段。当前,因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世俗化和物质化冲击,我国道德教育面临着价值认同、理想超越以及公德建设等方面的新挑战。在应对道德教育挑战方面,我国初步积累了以下基本经验:坚持核心价值观或共同信仰的教育;坚持国家对道德风尚和道德教育的指导,尊重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联手协作;坚持基于我国学校建制的特点和学生的成长需要,进行德育改革。但效率主义、形式主义和灌输主义等顽症正阻碍着道德教育成果的真正实现,需要根本性突破。

    2013年03期 No.239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7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道德教育如何引导公共品格建构

    叶飞;

    现代生活和现代教育的竞争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人与人之间的隔离和分裂,使人成为一定意义上的"孤立人"。孤立人对他人和社会往往持着疏离、冷漠、不信任的态度,割裂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公民共同体之间的联系纽带,最终引发公民品格和公共精神的沦落。面对现代人(包括青少年群体)公共品格的衰落,道德教育应通过公共价值和公共伦理的教育,来提升受教育者的公共理性、公共德性、公共参与精神,从而促进公共品德的发展,培养具有公共德性的"公共人"。

    2013年03期 No.239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6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道德教育如何引导公共品格建构

    叶飞;

    现代生活和现代教育的竞争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人与人之间的隔离和分裂,使人成为一定意义上的"孤立人"。孤立人对他人和社会往往持着疏离、冷漠、不信任的态度,割裂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公民共同体之间的联系纽带,最终引发公民品格和公共精神的沦落。面对现代人(包括青少年群体)公共品格的衰落,道德教育应通过公共价值和公共伦理的教育,来提升受教育者的公共理性、公共德性、公共参与精神,从而促进公共品德的发展,培养具有公共德性的"公共人"。

    2013年03期 No.239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6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中小学校园暴力行为特征及其规训

    苏尚锋;

    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中的内在矛盾与残留情感、行为上的原始冲动交织在一起,在校内交往中,容易形成各类成因复杂、程度各异、意义相悖的校园暴力行为。它们与社会上其他暴力的形式和实质完全不同。目前,中小学校园暴力主要有轻微的肢体碰撞、符号化的暴力、应激性对抗与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等四种形态,其实质是中小学生在人际交互方面的一种试错性学习。在有效规训校园暴力方面,我国积累了三方面有益经验:反暴力的文化传统;稳定的政策干预;精细的学校管理风格。

    2013年03期 No.239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28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中小学校园暴力行为特征及其规训

    苏尚锋;

    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中的内在矛盾与残留情感、行为上的原始冲动交织在一起,在校内交往中,容易形成各类成因复杂、程度各异、意义相悖的校园暴力行为。它们与社会上其他暴力的形式和实质完全不同。目前,中小学校园暴力主要有轻微的肢体碰撞、符号化的暴力、应激性对抗与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等四种形态,其实质是中小学生在人际交互方面的一种试错性学习。在有效规训校园暴力方面,我国积累了三方面有益经验:反暴力的文化传统;稳定的政策干预;精细的学校管理风格。

    2013年03期 No.239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28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成长性需要”提升班级教育活动品质

    李伟胜;

    关注学生的自主成长,离不开对学生三种发展需要——缺失性需要、维持性需要、成长性需要的辨析。缺失性需要是一种低层次需要,是由低于正常标准的发展状态而引起的弥补缺陷、消除麻烦、甚至"痛改前非"的需要;维持性需要是学生维持常态生活的需要;成长性需要是超越常态标准的更高境界的追求,是一种发展需要。因此,运用教育智慧关注并敞开成长性需要,将其与开展高品质教育活动的过程融合起来,应该成为班级建设乃至学校各种教育活动持续改进的一个方向。

    2013年03期 No.239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6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成长性需要”提升班级教育活动品质

    李伟胜;

    关注学生的自主成长,离不开对学生三种发展需要——缺失性需要、维持性需要、成长性需要的辨析。缺失性需要是一种低层次需要,是由低于正常标准的发展状态而引起的弥补缺陷、消除麻烦、甚至"痛改前非"的需要;维持性需要是学生维持常态生活的需要;成长性需要是超越常态标准的更高境界的追求,是一种发展需要。因此,运用教育智慧关注并敞开成长性需要,将其与开展高品质教育活动的过程融合起来,应该成为班级建设乃至学校各种教育活动持续改进的一个方向。

    2013年03期 No.239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6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学术动态

讯息传真

  • 招聘《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社长启事

    <正>《中国教育学刊》(以下简称《学刊》)杂志于1980年6月创刊,是一份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面向基础教育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是中国基础教育主导期刊之一。《学刊》定位于教育应用性研究,以"传播教育理论、推广教育经验、促进教育改革、繁荣教育科学"为办刊宗旨,针对教育改革发展中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风格。

    2013年03期 No.239 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招聘《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社长启事

    <正>《中国教育学刊》(以下简称《学刊》)杂志于1980年6月创刊,是一份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面向基础教育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是中国基础教育主导期刊之一。《学刊》定位于教育应用性研究,以"传播教育理论、推广教育经验、促进教育改革、繁荣教育科学"为办刊宗旨,针对教育改革发展中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风格。

    2013年03期 No.239 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