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刊


  • 回到孔子与发展孔子——用科学发展观批判继承优秀文化遗产

    黄济;

    “国学热”是当前新文化建设中的一种新思潮。在这一过程中,应坚持“回到孔子”和“发展孔子”的原则:一是要认真地学习,反复地对照,还孔子思想的本来的面目,全面地理解孔子对有关问题的论述;二是要用历史观点来看待孔子这一历史人物;三是要用孔子的深刻思想为建立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这更是发展孔子所应进行的创造性工作。

    2006年10期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3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92 ]
  • 《论语》之“道”与现代素质教育

    王桂波;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作,儒家教育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其简约朴素的文字当中所蕴含的教育之“道”,无论是高远的道德教育目标,还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以及施教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快乐氛围,都是现代素质教育所应秉持的传统瑰宝。

    2006年10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6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29 ]
  • 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

    大田尧;

    大田尧先生生于1918年,是日本著名教育学家,曾任日本教育学会会长,现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都留文科大学名誉教授和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大田尧先生多次来华访问,是中国教育界的老朋友。2006年9月7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中国教育学会联合举办了大田尧先生学术报告会。大田尧先生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尊重儿童的个性,教会儿童尊重别人的人格,理解别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价值,都有内在发展的可能性,每个人都要认识到自己的生存价值和人生尊严;每个生命内在的力量、内在发展的要求是推进素质教育最基本的前提。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教育、推进素质教育都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现将大田尧先生的演讲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2006年10期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32 ]
  • 苏霍姆林斯基的两朵玫瑰花——兼谈中国少年儿童爱心教育的缺失

    王后雄;

    有爱心是儿童成长期的奠基性品质,爱心教育是“情感教育”“和谐教育”和“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健康人格,这是一切教育最基本、最重大的原则。一个失去爱心情感的民族,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和谐发展,故此,中国教育应当反思学校教育中种种非爱心现象,清理对爱心的各种误识。苏霍姆林斯基生动的育人故事,对于审视新世纪中国学校教育的改革意味深长。

    2006年10期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9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71 ]
  • 中学奶嘴时尚的心理分析与对策

    赵平;

    中学校园流行奶嘴儿奶瓶儿,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心理根源:恋母情结、回归意识、生存焦虑、现实逃避。要应对这些问题,应该做到学校减负、家庭减负、自我减负;呼唤理性,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2006年10期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60 ]
  • 自由裁量与“流入地政府负责”的政策执行

    周佳;

    “由流入地政府负责,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政策是一项“目标明确而没有新资源”的政策。当前,各流入地政府比较积极地行使着调解性自由裁量权,但是在利用既有资源来执行新政策的过程中陷入困境。“两为主”政策执行必须走渐进路线,积极扶持简易学校是当务之急。

    2006年10期 19-2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78 ]
  • 我国西部农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川北南充市农村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李化树;陈功全;牟进洲;

    当前,农村尤其是西部地区农村教育面临一些困境:中小学学生大幅减少,办学规模萎缩;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学历达标率偏低;办学条件艰苦,学校危房改造任务艰巨;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教育质量难以保证。摆脱农村教育困境,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推进农村中小学的布局结构调整,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努力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

    2006年10期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8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68 ]
  •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推动学校改进——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发展学校建设述要

    商竞;

    为了积极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中国教育学会介入中小学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建立教师发展学校,促进教学相长,带动学校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发展学校已经形成自己的基本操作路线和制度建设的初步经验。

    2006年10期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7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93 ]
  • 建设教师发展学校:学校发展的战略选择

    滑秀林;

    建设教师发展学校主要是建设新型学校,培养新型教师,创新教师教育。河南师大附中通过专家引领、课题带动、集体备课、课例研讨、教师论坛、青年沙龙、网络沙龙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06年10期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77 ]
  • 在心理关怀中建设教师发展学校

    祝长水;王本书;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活中,通过终身学习、研究、反思和实践,习得并提高教育技能,实现专业自主,体现专业道德,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研究型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国教育学会华阳中学教师发展学校,从关注并合理满足教师的心理需求出发,促进教师发展,变革学校管理体制,逐渐走出了一条内涵式学校发展之路。

    2006年10期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69 ]
  • 教师发展学校制度建设的初步经验

    张俊华;于庆丽;

    青岛市嘉峪关学校是中国教育学会在我国东部的第一所教师发展学校。我们建设教师发展学校制度的经验主要包括:探索教师需求,确立教师发展目标;求真务实,探索教师发展学校“二元管理模式”;实践创新,构建“教师发展学校”研修机制;以人为本,加速教师个体专业成长步伐。

    2006年10期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53 ]
  • 殊途亦不同归:道德教育与规范教育之辨

    刘丙元;

    道德教育与规范教育存有相通之处,但道德与规范之哲学异趣也决定了道德教育与规范教育的分殊。道德教育不是规范教育的子属范畴,规范教育不能代替道德教育。对二者认识上的模糊,必然影响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只有按照道德教育本身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响,才能培养出真正有道德的人。

    2006年10期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21 ]
  • 提高学生道德抉择能力的五种策略

    唐汉卫;

    教师应在正确理解道德教育策略的基础上,学会运用一些基本的、行之有效的策略。罗伯特.霍尔倡导的旨在提高学生道德抉择能力的5种策略——意识策略、辩强策略、推理策略、概念策略和游戏策略,对于我国中小学校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2006年10期 44-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0 ]
  • 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张文;高玉柏;

    实施生活化教学需要让学生课前调查准备,积累生活经验;课上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课后运用所学的知识为生活服务。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实现“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

    2006年10期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28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4 ] |[阅读次数:145 ]
  •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非语言传播的冲击及其应对

    杨凤梅;

    现代教育媒体的运用对师生间的非语言传播造成了冲击和干扰,成为降低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其应对措施有:利用遥控鼠标让教师的位置“回归”;教学课件多设疑,营造师生“面对面”的机会;巧用技术软件搭建师生交往的平台;运用类语言符号为体语符号补遗;以课下交往促进课堂上的非语言交流。

    2006年10期 50-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86 ]
  • 对北京市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推进策略的思考

    “北京市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研究”项目组;李群;

    校本课程建设在其推进过程中,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实施随意、管理欠规范等方面的问题。为此,要加大研究力度,坚持育人为本的课程观,正确理解、规划实施与管理校本课程;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督导检查、申报与审议等相关管理制度和必要的支撑系统;真正建立起凸显学校特色、满足学生需要的校本课程体系。

    2006年10期 53-5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5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37 ]
  • 新课程标准下开展校本数学教研活动的一些做法与思考

    陈久贵;

    在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出现了认识上的误区:对其精神实质领悟不够;对高中数学教材体系的理解不够透彻,教学重点的定位带有明显的“经验主义”色彩;教学方法的运用不够切合实际,“假探究、虚繁荣”“假主体、实包办”的现象时有发生。开展校本数学教研活动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校本数学教研活动主要有:大力开展“说”的活动;因地制宜地开展“纵横”交流活动;教师交流备课体会,实施二次备课;坚持开展“推磨”开课活动;倡导教师撰写教学日记等。

    2006年10期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5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8 ]
  • 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艾兴;杨熙;

    在新课程全面推广的背景下,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忠实于规训的机械操作和形式化的误读倾向。这些倾向不利于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作为新课程具体实施者的一线教师,要合理面对规训,避免误解,在改革过程和教学实践中成为一名自主的教学实践者。

    2006年10期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53 ]
  • 中小学生写作与思维的关系

    王可;

    近年来写作思维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并成为较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心理学界对写作中思维及相关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概括能力、元认知能力、创造能力和流畅性等方面。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写作与思维能力研究存在一定的脱节;研究的力度不够;研究维度的系统性有待完善;国内理论研究有待加强;等等。

    2006年10期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下载次数:9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129 ]
  • 数学启发式教学中的偏差现象及应对策略

    韩龙淑;涂荣豹;

    当前中学数学中的启发式教学存在重形式提问和认知提问而轻实质设问和元认知设问、重外在情境启发而轻内在情境启发、重思维结果启发而轻思维过程启发等偏差现象。克服数学启发式教学偏差现象的基本策略是: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实现外在启发与内在启发的融合;提炼元认知提示语,实现认知提问与原认识提问、过程启发与结果启发的协调;做必要的等待,提高启发和设问的有效性。

    2006年10期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1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150 ]
  • “教师成为研究者”析

    王兴举;

    教育研究可以划分为基础研究与实践研究,也可以划分为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两种类型。从教师工作的特点来看,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主要是实践研究、微观研究。教师成为研究者表现为教育实践中的思考者,教育、教学中的主动探索者和实践教育家3个层次。教育实践中的思考者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最初要求,教育实践中的思考主要有设计与反思两种形式。实践教育家不仅仅有高的教育、教学水平,掌握大量实证性材料,而且对教育、教学有着深入的理性认识和哲学思考,这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最高境界。

    2006年10期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53 ]
  • 论教师的专业影响力:知识、场域与实践智慧

    姜勇;郑富兴;

    专业影响力是提升教师专业地位的重要内涵。为促进教师充分发挥其专业影响力,我们必须关注3个方面,即:知识是教师专业影响力的个体层面;场域是教师专业影响力的社会层面;实践智慧是教师专业影响力的实践层面。它们对于教师专业影响力的形成具有突出重要的作用。

    2006年10期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14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175 ]
  • 深化改革 继往开来——中国教育学会基层学会工作经验交流会、中国教育学会漯河教育改革实验区启动仪式暨《中国教育学刊》2006—2007年度工作会议综述

    方檀香;

    2006年10期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