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明远;2006年04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2006年04期 2+2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陶西平;2006年04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余志祥;张晓玲;
在城乡二元体制影响下,我国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农村基础教育被边缘化。创新教育发展模式、建立一元公共教育体制,是提高西部地区人口知识水平和人力资源质量,实现西部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我国整个经济社会协调与持续发展的关键。
2006年04期 5-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志勇;
目前,应试教育不但没有得到根本遏制,而且在许多方面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所谓“群众需要论”、“社会问题论”、“概念等同论”、“改革无用论”、“市场调控论”等,是教育行政部门在治理“应试教育”方面不作为的认识论根源。治理“应试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在资源配置、结构调整、评价改革、科研兴教以及教育监管等方面有所作为。
2006年04期 8-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6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李爱良;
“高考移民”是参与各方围绕利益博弈的结果。现实利益的存在是“高考移民”参与各方博弈的基础。“高考移民”现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政策有缺陷、地方政府受经济指标束缚;学校存在声望提升的压力。因此,必须采用行政控制、法律规范、体制创新等手段来解决“高考移民”问题。
2006年04期 12-1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10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贾汇亮;黄崴;
教育弱势群体救助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形成起点、过程和结果全面救助的理念;其次,通过制度完善和制度安排切实保护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的实现;最后,根据不同教育弱势群体的实际状况形成相应的救助机制,采取具体的救助措施。
2006年04期 15-1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1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蒋笃运;
为了充分发挥农村教育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河南省在“十一五”期间将在以下5个方面着力推进:加大投入,新增教育经费向农村倾斜;实施4大工程,努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三教统筹,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强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加强城市对农村教育的服务和支持。
2006年04期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济良;杨新颖;
非连续性教育思想认为人的发展不仅遵循一定的规律,呈现出发展的连续性特征,而且有着非连续性发展的特点。从对道德发展的普遍性和具体性、道德发展研究的切入点、道德教育的方法等与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比较研究可知,人的道德发展不仅具有规律性、阶段性的一般特征,而且呈现出非规律性、非连续性的特点。借鉴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学校道德教育尤应关注教育事件,把握道德发展的关键点;坚持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结合的教育形式,注重道德体验。
2006年04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7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毛豪明;周黎;
情感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成为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十几年来,我国情感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对情感教育的构成要素如情感教育的含义、目标、内容、过程、规律、方式方法等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探索。但这些探索因其局限于内部具体问题的研究,忽视了从更为宏观的视角把握一些全局性的问题,甚至忽视了关系到情感教育存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重大问题。
2006年04期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2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0 ] - 徐爱杰;
美国品德教育运动涉及的内容和人员都比较广泛。品德教育运动虽在实践模式和概念表述上有差别,但其中有一些被基本认同的观点。客观分析品德教育运动,同时结合文化背景对我国的德育实践进行有益的反思是非常必要的。
2006年04期 30-3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6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彭泽平;
“和谐课堂”是教育和谐、公平的重要体现和要求,它直接表征着教育和谐与公平及其实现度,创建“和谐课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课堂”必须实现“课堂公平”;坚持“以生为本”;体现“教学民主”。
2006年04期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6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王建国;2006年04期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程向阳;
差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举措。面向全体,必须有效地针对学生的差异,以学业能力、学科问题和学习活动为设计基础的差异教学模式,多角度地反映了从整体上构建差异教学策略体系的取向。其目的在于以最佳方式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机会,以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和个别教育需要,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2006年04期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2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3 ] |[阅读次数:0 ] - 张国成;林新堤;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成为制约素质教育实施的瓶颈。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减负增效。为此,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基于案例、基于问题、基于任务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策略,以促进学生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06年04期 43-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1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杨效华;
教师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是培养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关键,教师的心理危机极易导致伤害学生的现象发生。因此,研究教师的心理健康,分析引发教师心理危机的因素,采取相应有效的策略,及时消除和避免教师的心理危机,对防止师德缺失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6年04期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王希永;
“积极心理教育”是指为了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以充分发掘积极心理因素的教育活动。积极心理学是开展积极心理教育的理论依据;积极的心理因素是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实践依据;积极的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教育的培养目标;积极的心理体验是积极心理教育的主要手段。
2006年04期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2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5 ] |[阅读次数:0 ] - 史慧颖;张庆林;范丰慧;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目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主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着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重心偏离、忽视课后实践和运用等问题。为此,教学需结合目标加强教学监控、注重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强课后实践以保证实效等,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取得更大进展。
2006年04期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9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周立群;
要改变文言文教学低效的现状,关键是在教学中树立“乐学”的教育观:激发阅读期待,搭建“乐学”支架;优化教学方法,提高“乐学”效率;挖掘审美因素,享受“乐学”情趣;培育民族情感,提升“乐学”境界;提高教师素养,以“乐教”引导“乐学”。
2006年04期 60-6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29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1 ] |[阅读次数:0 ] - 董艳秋;齐丙辰;程国忠;柳长友;栾积林;杨卫国;
把机器人引入到探究式学习之中,有利于增强探究式学习的活力、提高探究式学习的学习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运用机器人技术的实验探究中,要特别重视探究过程的各个实施细节的设计,以便更有效地提高探究式学习的学习质量。
2006年04期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沈金林;
把“评估”作为科学探究中的一个组成要素,既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社会建构过程,又着力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评估”的内涵主要是:尝试分析假设与实验结果间的差异;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方案等。教学中可围绕实验探究活动、相关信息的科学性、探究结果解释的科学性等方面指导学生开展评估。
2006年04期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建良;2006年04期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10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寇冬泉;张大均;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涯发展的某一阶段中出现的,由进一步增加工作责任所引发的有关职业进步如晋升、流动等暂时停顿的心理与行为状态。它主要表现为教师职业承诺动摇、职业情感萎缩、职业角色模糊等。其产生根源可归因于职业生涯进步机会的缺失、巨大职业压力的持续作用、社会比较的不协调应答和个体因素等。解决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应从教师、学校和社会等不同层面着手。
2006年04期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17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9 ] |[阅读次数:0 ] - 孙美龙;2006年04期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4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周信达;2006年04期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