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刊


热点问题

  • 我国城市小学家长教育公平观的实证研究——对某市970位小学六年级家长的问卷调查

    翁文艳;

    家长对义务教育均衡政策的理解侧重于优质教育的均衡,认为阻碍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的首要因素是教师整体素质不足。部分家长对现行教育公平相关政策不太理解,并有对多样化教育的需求。政府应重点关注公立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建立政府与学校、家长的有效沟通机制,鼓励合格公立中小学追求办学特色,作为对均衡发展政策的有益补充。

    2007年05期 No.169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次数:9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从“水土镇现象”看如何破解“普九”欠债难题

    罗江华;张诗亚;

    因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而致欠债,因拖欠时间较长而引发多方矛盾并影响到学校正常教育秩序,重庆市的“水土镇现象”折射出我国农村地区“普九”进程中的投资问题和教育均衡难题。以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资责任主要在于财力薄弱的县、乡镇一级政府,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水土镇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重庆市明确认定县级以上的各级政府是义务教育投资主体和巨额“普九”债务主体,并通过建立高效率的分担机制和清偿策略,彻底化解了“普九”债务,重庆市清偿“普九”欠债的经验为全国的清偿工作提供了示范。

    2007年05期 No.169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大课间:推动中小学校改革的有效手段——以工业大道中小学为例

    武玉坤;尹学聪;

    大课间活动是素质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型体育活动形式。然而实际上,大课间活动却起着比锻炼学生身体更重要的作用,它成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和契机。作为广东省最早推行大课间活动的学校之一.广州工业大道中小学结合地方特色和外来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大课间活动形式。更为重要的是,大课间活动在工业大道中小学发挥了使学生和校方同时受益的效果,它既推动着学生身、心、智等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又促使教师的积极参与,创造师生交流的新形式。工业大道中小学推行大课间活动的经验值得在中小学校间推广。

    2007年05期 No.169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7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印度普及高中教育政策及其价值取向

    徐辉;

    普及高中教育是当今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的一大战略,政策则是发展战略的根本保障。对印度普及高中教育政策颁布的背景、政策文本,以及政策的价值取向进行研究分析,可以为我国高中教育的普及提供有益的借鉴。

    2007年05期 No.169 13-1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下载次数:8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区域教育发展

  • 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思考

    王菊梅;

    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河南省教育发展面临的紧迫课题。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宏观思路包括: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着力加强薄弱学校改造;切实加强中小学师资和管理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义务教育扶贫助学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分工协作;加强教育督导。

    2007年05期 No.169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4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发达地区学前教育办学体制与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发展——以浙江省嘉兴地区为例

    郭维平;

    经济发达地区的学前教育近年来得到了健康、快速的发展,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管理逐步完善。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缺少整体规划和经费投入,城乡发展不平衡,教师队伍不稳定等。今后的发展取向和空间应从增强政府责任意识、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继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完善管理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考虑。

    2007年05期 No.169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下载次数:10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学校改进

  • 浅论如何在中小学推行传统文化教育

    沈立;

    在中小学推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校园环境与视觉形象着手,深入到理念与行为层面,逐渐建立一个基于传统文化的学校形象识别系统。再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步开设以《三字经》与《千字文》为代表的蒙学课程、以《声律启蒙》与《说文解字》为代表的小学课程以及以《大学》与《论语》为代表的大学课程,遵循传统文化教育所特有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把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到当前中小学的教育实践中去。

    2007年05期 No.169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3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0 ]
  • 薄弱落后学校:成功发展何以可能——杜郎口中学教改经验深度透析

    郑彩华;马开剑;

    杜郎口中学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成功地使学生由厌学转变为乐学,升学率从曾经连续10年在县里考核倒数进入了全县第一第二名,学校本身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进典型,得到快速发展。其课堂上独特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成为学习和研究的焦点。杜郎口中学从一个薄弱落后学校成为成功典型的深层次经验包括:以质量立校、以改革兴校、依法治校、重视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

    2007年05期 No.169 28-3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14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SDP实施初期学校反应的心理分析

    陈向阳;

    当前在广西西部农村地区实施的学校发展规划(SDP)项目所引发的学校管理的改革不同于以往的渐进式变革,它给学校带来的是一场深刻的适应性挑战,直接对学校、校长以及教师的生存状态构成冲击,如果协调不好容易导致改革的成效低下乃至于失败。在此不确定的变革情景下,关注教师的情感体验、心态变化、校长角色调适、过程的隐性效应等学校反应就显得十分重要。

    2007年05期 No.169 31-3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德育探讨

  • 信息伦理教育:内涵与定位

    蔡连玉;

    对信息伦理教育应作广义的理解。信息伦理教育是为培养作为信息活动主体的青少年在信息活动中依据“善”的标准而行为的道德素养所施加影响的过程。信息伦理教育是“小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德育研究的新课题。

    2007年05期 No.169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英国中小学德育建设经验及其启示

    张西方;

    英国学校德育建设的成功经验有:政府重视,大学配合,社会支持;德育目标明确;德育内容联系社会实际,核心道德价值观明确;德育教材形象生动;课堂教学开放;重视公民教育。我国学校德育工作应借鉴英国学校德育建设的成功经验,并做如下改进:德育教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

    2007年05期 No.169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1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课改研究

  • 关于区域实施新课程的思考

    杨光岐;王力俊;郭丽红;

    区域实施新课程存在着相互制约的8个要素,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态度和政策。一个社会区域的中小学校要想顺利实施新课程,迫切需要由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引领和激励其他6个要素实施新课程的5种机制,包括: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校长评价机制、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学生素质发展激励机制、社区环境和谐机制。

    2007年05期 No.169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能忽视和懈怠的主题:课程史研究

    任平;邓兰;

    可以用史学的方法来厘清和审视过去和现在的课程改革,这种研究有助于了解课程改革的历史脉络,从而得到一些对现在改革有意义的启示。课程史研究是针对特定的课程含义而进行的一种教育史学研究,其突显的时空性与个体性构成其研究特色,也为其提供了不同的研究维度和丰富而有趣的题材。

    2007年05期 No.169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7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教学探索

  • 基于人种志视角的课堂观察理论与实践

    桑国元;于开莲;

    课堂人种志运用文化教育人类学的教育人种志研究方法对课堂教学活动及其主体进行研究,试图真实、自然地认识、解释课堂文化共同体中主体的行为方式、实践意义、价值观念和交往模式等。基于课堂人种志视角的课堂观察应坚持“离我远去”的原则。其实施过程包括观察的准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析与解释以及课堂人种志的撰写。

    2007年05期 No.169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3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9 ] |[阅读次数:0 ]
  • 论中学教师“零作业批改”

    熊川武;

    “零作业批改”即教师把作业批阅权归还给学生,把自己用于批阅作业的时间转移到研究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并加强个别指导上。实施“零作业批改”,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可促进教师“质性”敬业;能丰富中学教育的人文和科学价值。实施“零作业批改”的基本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简短培训;在课堂上互批作业;学生各自标记“作业问题”;教师抽查作业并做问题记录;师生对学习问题实行双重跟踪。

    2007年05期 No.169 52-5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2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3 ] |[阅读次数:0 ]

学科教育

  • 基于交往视野的“童化作文”教学

    吴勇;

    “交往”应成为当下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小学“童化作文”教学以儿童的精神成长和儿童文化的建构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力图在“儿童精神”和“儿童文化”的引领下,实现儿童言语生命的“诗意的栖居”。实施“童化作文”教学,需要树立师生的交往意识,营造交往的情境,搭建交往的平台。

    2007年05期 No.169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5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听说读写关系刍议

    谢水泉;

    语文教学要快速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精神文明素养,就必须以读写为主。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经常乃至长久的结合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2007年05期 No.169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6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网络探究性学习:新课程视野下的一种教学模式——以选修课《微型小说欣赏》为例

    王林发;

    网络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借助网络资源而开展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它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和协作性等特征。实践表明:网络探究性学习以其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教学方向的交互性以及学习资源的共享、学习方式的自主、学习时空的拓展等有效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2007年05期 No.169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4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教学语言技巧的基本类型

    陈之芥;

    教学语言技巧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语言的巧妙技能和方法。教学语言技巧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划分成沟通型教学语言技巧、解读型教学语言技巧、艺术型教学语言技巧3种基本类型;根据学生思维的不同指向划分成激发型教学语言技巧、迂回型教学语言技巧、控制型教学语言技巧3种基本类型;根据师生的位置关系划分成领航型教学语言技巧、融合型教学语言技巧和支持型教学语言技巧3种基本类型。

    2007年05期 No.169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8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减轻师生负担 提高学生素质——对数学新课程背景下GX实验的研究

    庞坤;李明振;

    GX实验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初中数学教改实验”的简称(“G”“X”分别为“高效”一词汉语拼音GaoX iao的首字母)。GX教育思想的根本宗旨是“减轻师生负担,提高学生素质”。其核心是:积极前进,循环上升;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开门见山,适当集中;先做后说,师生共做。GX实验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大众化”“活动化”“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有效教学”“强调本质,注重适度形式化”等基本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数学新课程的教学目标。GX教育思想有助于教师实施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法,并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2007年05期 No.169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教师发展

  • 论教师教学专长的发展与教师教育

    张学民;林崇德;申继亮;

    教师教育是发展与促进教师教学专长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培训的效果是受多方面因素制约的。因此,在制订实施教师教育与培训方案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教师教育观念的培养和教师职业专长能力的发展与培训,建立教师教学专长发展与培养的评价标准,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设定长期的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长发展的培训目标。

    2007年05期 No.169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8K]
    [下载次数:2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6 ] |[阅读次数:0 ]
  • 课改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状况及特点研究

    孙自挥;

    不同教龄的教师在条件性知识、课程知识和实践知识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和课程知识分别与实践知识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关联,这对中学英语教师的职前或职后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2007年05期 No.169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9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讯息传真

  • 简讯

    <正>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中华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开题会暨研讨会于2007年3月底在山东龙口召开。与会者着重讨论了素质教育、青少年道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

    2007年05期 No.169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图片